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第六期“华夏考古讲坛”8月24日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本次讲坛邀请到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张立东主讲,主题为“乱世坑藏:郑州商城的青铜器窖藏”,吸引了众多考古爱好者、历史学者及普通市民前来聆听,共同揭开郑州商城青铜器窖藏背后的神秘面纱。讲坛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主持。张立东教授从6个方面解读郑州商城的青铜器窖藏,带来听众一起领略商王朝国之重器的风采。
窖藏发现:从偶然到必然的考古突破
郑州商城青铜器窖藏的发现始于偶然,却为商史研究提供了关键物证。1974年,张寨南街施工中出土两只青铜方鼎(“杜岭方鼎”),其中“杜岭一号”通高100厘米、重86.4公斤,是目前已知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方鼎,首次证实郑州商城存在王室级青铜礼器。1982年,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13件青铜器,包括方鼎、圆鼎、尊等,器类涵盖礼器与兵器;1996年南顺城街窖藏再添12件青铜重器,方鼎与罍、盘等构成完整组合。三次发现层层递进,逐步勾勒出早商王室礼器体系的全貌。
窖藏内容:炊器、酒器与兵器构建的“国之重器”体系
张立东教授明确指出“所有器物均非明器,而是王室日常祭祀的实用重器。”28件出土青铜器以礼器为核心,兼具实用与象征功能。炊器中,方鼎(如杜岭方鼎)纹饰威严、体量雄浑,是王权的最高象征;酒器(如兽面纹尊)造型庄重,反映商代“重酒”的礼仪传统;兵器(如钺、戈)则体现“以兵威天下”的统治手段。水器(盘、盂)的出现,进一步表明祭祀与宴饮礼仪的完备性。这些器物采用范铸法铸造,焊接工艺精湛,与郑州商城铸铜作坊遗址相互印证,揭示了早商规模化青铜工业的成熟。
窖藏年代: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背景下的都邑变迁印记
结合碳十四测年与器物特征,三处窖藏年代集中于商代中期(仲丁至河亶甲时期,约公元前15世纪)。此时郑州商城因“九世之乱”走向衰落,仲丁迁隞(小双桥遗址)后,窖藏器物的简化兽面纹与粗壮柱足、填土中的陶鬲与大口尊残片等特征,均与小双桥遗址年代吻合。窖藏的形成或与都邑废弃前的“紧急埋藏”相关,折射出王朝权力更迭中的动荡与礼仪传统的延续。
窖藏位置:城门外南侧高地的安全性与规律性
三处窖藏均位于郑州商城内城的城门外不远南侧的高地。张寨坑临近北西门,向阳坑靠近南东门,南顺坑毗邻南西门。选址兼顾安全性(地势较高,免水淹泡)、规律性(门外南侧,便于寻回)。
窖藏性质:紧急转移前的挖坑埋藏
张立东教授在讲座中回顾分析了“祭祀坑说”与“窖藏坑说”,并围绕这三座窖藏展开“乱世坑藏”的深度解读。向阳坑的不规则形显示埋藏活动的仓促,而南顺坑则是利用了现成的干涸水井,并非专门挖坑。三坑所藏青铜器的各不相同,显非同一种祭祀的重复操作。三坑更像“紧急埋藏”,河亶甲迁相之时,留居郑州商城的王室贵族为保存祭器而仓促瘗埋,以免于敌对势力得到,并且希望不远的将来可以重新挖开使用。
三坑一体:早商礼器体系的完整性
三处窖藏器物功能互补、纹饰风格统一,构成一套完整的王室礼器群。八件方鼎、四件圆鼎与圆鬲、四件储酒器、两套觚爵斝、一钺配两戈,再加单独的簋、盘、盂,其间8、4、2、1的数字关系充分体现了三坑铜器的一体性,三坑很可能是在局势动荡之时临时将同一批铜器分藏三处。张立东教授表示,这些青铜器铸造精美,纹饰繁复,工艺精湛,是商代前期青铜文化繁荣的见证,也展示了商早期青铜冶铸技术的先进水平,更是郑州商城被确定为商代前期重要都城遗址的关键支撑,这一结论进一步证实郑州商城作为商代前期都城的核心地位。
张立东教授在讲座中不仅详细介绍窖藏的发现过程,还对其位置分布、出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点进行归纳分析,精准判断窖藏年代,并对其性质进行合理推定。通过这些内容,听众领略到商王朝国之重器的独特风采,想象它们在古代礼仪场合中的使用场景,还原当年挖坑藏宝的历史画面,深入思考这些铜器窖藏所透露的珍贵历史信息,从而对郑州商城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评价。(图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