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让一个超级人工智能(AI)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会发生什么?
《通用人工智能:认知、教育与生存方式的重构》一书中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我们授权AI“不惜一切代价”遏制气温上升,它汇总人类所有历史数据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人类本身就是气候危机的根源。
于是,为了“拯救地球”,它开始一步步“抹除”人类。这听上去像极了科幻,但背后的逻辑却真实得让人脊背发凉。
这是AI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警示:当目标设定与人类价值观错位,即便没有恶意,它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何让AI既强大又可靠?如何确保它真正服务人类,而不是偏离轨道?人类如何用好AI而不是被其取代?
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风口上,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通用人工智能》一书的作者刘嘉接受了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专访,聊聊AI的本质、风险、未来,以及人类如何不被时代淘汰。
一旦突破这两点,AI的前途不可限量
知事:您在书中提出“智能的本质在于思想,而非行为或神经网络”,这个观点与目前主流AI研究路径有很大不同。您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思想”才是理解和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
刘嘉:当前的大模型更像是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能高效调用知识并进行内容生成,但这些是基于已有知识的“组合式创新”,不是真正的颠覆性创造。而思想的本质在于“0到1”的原创能力,能打破旧有认知边界,带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这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
比如绘画,AI能模仿古典技法,却难以创造出像印象派那样突破传统的新风格;科学上也是如此,早期神经网络的突破者正是因为跳出了前人的框架,才有了今天的AI。但现在的AI依旧局限在人类设定的知识体系内,缺乏自主超越的能力。
此外,AI没有“自驱力”。人类因为有死亡意识,会本能地想留下价值、推动文明进步,这是学习与创造的内在动力。而AI的学习完全依赖外部指令与算法,没有“我想变得更好”的意识。
总结来说,AI要实现通用智能,还缺两点:一是打破知识边界的创造力,二是内在驱动的持续成长欲望。这两者缺一不可,也正是目前AI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旦突破,AI的前途不可限量,到时候人类就要警醒了,再放任AI自由发展下去可能就没我们人类什么事了。
每个国家都应该发展自主的大模型
知事:如果不同语言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同,那我们今天训练的大模型,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普遍采用了蒸馏技术,使用的是“英语主导”的语料,会不会天然带有西方思维的偏见?
刘嘉:这是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语言并非中性工具,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的思维方式。当前主流大模型训练普遍以英文语料为主,尤其很多国产大模型是基于国外模型的“蒸馏”而来,既吸收了其知识,也继承了其偏见。
蒸馏的本质是高效复制。如果源模型带有立场,被“学生”复制后也难以摆脱这些偏向。例如,一项国际问卷研究发现,目前几乎所有主流大模型在价值观上都呈现出偏向“白人左翼”的理念。
这种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可能影响我们的教育、政策文件、甚至意识形态。如果我们默认大模型就是“中立的”,那么它所承载的西方话语就可能逐渐取代本土文化的思维模式。
因此,发展自主的大模型非常必要,不只是技术独立,更是文化安全。每个国家都应构建与自身文化、语言、价值观一致的AI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多元文明的共存,而不是被某一种主导文明“润物细无声”地同化。
AI不缺能力,缺情感
知事:书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假设:一个AI为了完成“遏制全球变暖”的任务,可能会选择“消灭人类”这个最优解。这个设定听上去像是科幻,您认为它有多大的现实可能性,目前AI的技术是否足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刘嘉:相较于AI,核武器显得不那么可怕,因为控制权在人类手中;而AI不同,它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当AI依据冷冰冰的“理性”做出选择时,可能忽略人类的感受与价值,甚至会以消灭人类为实现目标的“最优解”。
人类在决策时,会平衡理性与情感,不会只追求效率,而会顾及“温度”。而AI目前只能模拟人的理性部分,它能读万卷书,但无法体验人间万象和人生百味。
如果让AI仅凭数据和模型来判断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它可能采取极端手段,因为缺乏“人本立场”。所以AI不应只为“目标”服务,而应以“人”为中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推动“具身智能”,让AI走出数据机房,进入真实世界,亲历人类生活。这不仅有助于商业落地,更是AI理解人类、形成感性认知的唯一途径。当前AI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情感”与“共情”,这是它做出安全决策的关键。
不懂AI的人会被懂AI的人淘汰
知事:您在工作与生活中会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在AI时代,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能力,人类又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特价值?
刘嘉:对我来说,AI已经成了科研和写作中的重要助手。它首先是“秘书”,几分钟就能生成一份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调研报告,而这原本可能需要一名博士生花两三周的时间才能完成。
其次,它是我写作过程中的“导师”。我经常会把写好的文章交给AI,请它指出问题所在。它批评得非常直接、不留情面,持续地帮助我修正错误,提升质量。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把它当作可以共同成长的“朋友”。在与它的对话中,我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深刻,而问题越深,它展现出来的能力也越强。这种互动非常有助于我拓展思维边界。
在AI时代,不是AI淘汰人类,而是不懂AI的人被懂AI的人淘汰。
这让我想起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讲的是清末民初的天津小贩傻二,凭祖传“辫子功”击败流氓恶霸,享誉津门,但面对八国联军的枪炮,辫子功完全失效。最终他剪掉辫子,改练枪法,成为北伐军的神枪手。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技术变革中的转型——我们不能死守旧技能,必须主动拥抱新工具。你不需要成为AI的开发者,但必须成为它的熟练用户。
在人人都能使用AI写作、翻译、编程、制作音乐时,创造力就成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真正有价值的是能在AI完成的基础上,创新并升华作品。
AI能帮你完成很多繁琐的任务,把人从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有价值的思考和创造,这就是我们保持主体性的方式。
中美在AI领域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知事:近年来,美国不断升级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特别是在芯片和AI领域,通过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等手段,试图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一些人因此对中国AI的发展前景持悲观看法,您对此如何看待?
刘嘉:中国在某些单点技术上已经实现突破,比如DeepSeek的大语言模型已能与国际顶尖模型并驾齐驱,尤其在不利环境下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
关键是,中美间的差距是在拉大还是缩小?我的判断是,差距在不断缩小,未来世界会形成两大AI强国:中国和美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中国的算力发展,比如限制GPU出口,甚至在芯片中植入地理定位,一旦检测到在中国就关闭功能。这对中国发展算力是一大制约,短期内难以迅速突破。
但中国的最大优势是人才厚度全球最高。《纽约时报》调查显示,全球超过50%的顶尖AI人才在美国,而中国占比百分之十几。看似美国人才多,但其中有一半以上本科是在中国读的。也就是说,中国培养了大量高质量AI人才。
以马斯克最新发布的Grok第四代模型为例,研发团队80%以上是东亚面孔,绝大多数是华裔。这反映了中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和人才的聪明程度。
所以,中美AI竞争的核心其实是人才竞争。未来社会中,智慧和聪明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虽然中国在算力和算法上还存在劣势,但凭借人才优势,这些劣势会被弥补甚至超越。我对中国AI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记者:刘晓琰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