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正在用语言羞辱孩子

语言,是一种看不见的伤害。
一句口头禅,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自我认知。

前段时间在小区里散步时,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问妈妈:“妈妈,我的泡泡机呢?”

妈妈一边翻找小推车一边脱口而出:

“你眼睛是干嘛用的?就在袋子里还看不见?”

那一瞬间,孩子愣住了,没再吭声。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妈妈可能只是随口一句,但对孩子来说,心里已经悄悄泛起了波澜。

很多父母,并不是恶意伤害孩子,
却常常在“不经意”的表达中,用语言完成了一次“羞辱”。


一|父母的“出口方式”,决定了孩子的“自我认知”

在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件事是:

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批评孩子的错误,
我们是在教他如何看待“自己”。

一句“你怎么总是犯这种低级错误”,
孩子听到的是:“我很笨。”

一句“你连这么点事都做不好”,
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值得被肯定。”

这种持续的、带有否定性质的表达,
会悄悄在孩子心里种下“我是有问题的”的种子。

心理学上称之为“负面内隐自我评价”,
一旦形成,成年后很难根除。


二|批评不是不能有,但羞辱绝不能成为常态

批评,是理性的反馈;
羞辱,是情绪的发泄。

两者看似相似,其实界限分明。

批评——就事论事,温和坚定,目的是纠正行为。
羞辱——贬低人格,带刺带火,目的只是发泄情绪。

举个例子:

再比如:

批评让孩子反思,羞辱只让孩子难堪。
批评提升孩子的责任感,羞辱会摧毁他的自尊。


三|很多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被羞辱怕了”

曾有位读者在后台留言:

“小时候最怕的不是考试不及格,而是妈妈看到成绩单的眼神和那句‘你就这点出息?’
那种失望,像针扎一样,现在三十多岁了还记得。”

有研究表明,那些长期处于羞辱环境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

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一个等式:

犯错 = 挨骂 = 不被爱。

一旦这样的模式建立,孩子就很难拥有完整的自我价值感。


四|换种说法,孩子也许就会更好

“好好说话”,对父母而言,是一辈子的修行。

下面这三点建议,也许能帮你换一个角度看待表达:


1. 用引导代替讽刺

“你眼瞎了吗?”

换个方式说:
“自己找找看,是不是忘了放在哪里啦?”

语言是环境,轻一点,孩子才能更有安全感。


2. 避免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

孩子在外面出错了,有些家长恨不得当众批评,以示“教子有方”。

但你忽略了:被围观时的羞耻感,远比错误本身更伤人。

正确的做法是:先处理情绪,私下沟通,尊重孩子的尊严。


3. 把“否定句”改成“问题句”

“你怎么总是考这么差?”

改成
“这次没考好,你自己觉得是哪里出了问题?”

教育的目的,不是揭短,而是引导孩子思考、成长。


五|写在最后:父母成长,孩子才能真正被看见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

“每一个情绪失控的父母,背后都有一个未被疗愈的自己。”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会犯错、会懊悔。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愿不愿意去觉察、去改变

教育的本质,其实不是你如何管孩子,
而是你如何管理自己:

你不需要成为“完美父母”,
但你可以成为那个“在努力变好”的父母。

从今天起,从一句温柔的回应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育儿   用语   父母   孩子   批评   情绪   妈妈   目的   错误   方式   认知   不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