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伦敦时装周已失声?它只是换了一种旋律

谁说伦敦时装周已失声?它只是换了一种旋律 作者:Makoto Li 这一季的伦敦时装周,终于把那股久违的电流打回来了。多亏新任主席 Laura Weir 直接把时装周变成“全民开放日”,也多亏一票设计师放手一搏,让秀场瞬间从冷清模式切换成了 high-energy 现场。伦敦到底是不是在“回归”?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你让新生代开麦,国际观众一定会停下脚步,跟着这座城市的 beat 一起摇头。那一刻你才发现,伦敦时装周不只是伦敦的,它是叛逆浪漫的全球实验场。 Burberry:当格纹不想乖,它就去蹦迪 当第一声吉他轰鸣炸响,像黑色安魂曲般的音浪瞬间笼罩帐篷,观众耳里涌入的是 Black Sabbath 的《You Won’t Change Me》。这绝对不是随便找来的背景音乐,而是 Daniel Lee 的宣言:“我就是我,那束不一样的烟火。”Burberry 2026 春夏大秀由此拉开帷幕——赤土铺就的地面,头顶一片被油彩渲染的蓝天,不是伦敦阴雨,也不是经典的冷峻都市,而是一个专属于青年文化的梦境舞台,躁动、反叛、热烈,像是 胡士托音乐节的余晖撞上 摇摆六十年代的街头。 模特们踩着尘土率先走来,身上是 A 字迷你裙——那枚标志性的 mod 风符号。Twiggy 的身影仿佛一闪而过,而这份怀旧也因 Alexa Chung 等 it girl 的加持,在 “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 上被重新演绎,继而在网络世界中散发出迷人而主流的魅力。Lee 把这些片段当作灵感,再度书写品牌的“年轻性”。钩针编织取代了光滑的平整,酸绿、焦糖金与米白色取代了往昔甜腻的糖果色,织物表面保留着手工的不规则肌理,既像一朵危险的花,也像一副青春的盔甲。天真与锋利共生,正是 Lee 的手法:不是复刻 60 年代,而是再次将那句“未来属于年轻人”翻译为当下的时装语言。 接下来的一组西装和窄腿裤,锋利得像摇滚舞台上的电吉他。肩膀收紧,裤腿修长,领带窄得几乎挑衅,瞬间把人拉回到 Rolling Stones 年少轻狂的年代,或者 Bowie 在《 Ziggy Stardust 》专辑前后的闪光时刻。这里的西装早就不是绅士的制服,而是乐队的战袍,是青春的第二层皮肤。它既是对 摩德套装的接续,也是对 华丽摇滚的呼应——Lee 把缺席的历史补上,让 Burberry 的青春密码真正浮现。 当然,风衣依然是大戏,但这次它们不再是挺括的军官制服,而是蜡感牛仔、格纹拼贴、流苏叠加,像是你在音乐节草地上随手披上的那件外套。皮衣、格纹外套、细长针织围巾、短款棒球夹克、菱格针织衫……所有英伦街头文化的碎片都被压缩进几分钟的 时装秀,像一张拼贴的海报:朋克的叛逆、工人阶级的记忆、寄宿学校制服的幽灵,全在这里交错闪现。 细节同样暗藏心机。钩针连衣裙是青春的手工日记,邮票印花让人想到英国的集邮传统从“中产闲趣”变成了青年符号,而流苏在风中摇晃,呼应着七十年代的波西米亚与乡村摇滚。最让人屏息的是那些亮片格纹:像盔甲一样覆盖身体,又闪着机械般的冷光。格纹,从此不只是布料,而是一种未来战衣的隐喻。 这些设计呼应了品牌公关稿里提到的“工艺与材质的对撞”。钩编、激光雕琢皮革、格纹链甲迷你裙,加上马术风格的包袋、流苏夸张的 oversize 手袋和厚实的靴子,拼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节装备”。色彩上,除了经典的米色、棕色和靛蓝,Lee 还加了酸绿、亮黄和金属色,整场秀像一张混合播放列表:一边是厚重的摇滚音墙,一边是轻快的流行节拍。 而更妙的是,在秀开场前,嘉宾们穿的 2025 秋冬系列和这季的氛围竟然出奇协调。米色、深棕和蓝调在帐篷下和谐呼应,就像一个彩排过的场景。细看会发现,Lee 的 Burberry 已经进入了一种“渐进”的节奏:不是急于撕掉前一季的痕迹,而是把延续、过渡和重组做得自然顺滑,让品牌的语言逐渐饱满起来。 “音乐关乎自我表达、原创性和归属感。”Lee 在采访里说。这句话也像整场秀的注脚。Twiggy 的身影、Black Sabbath 的轰鸣、链甲格纹的未来感,它们一起组成了一场跨时空的青年文化即兴演奏。Burberry 不再只是关于风衣和雨伞的品牌,而是一部正在燃烧的英国精神纪录片。 至于那句开场的提问:Lee 是否渐入佳境?答案大概是:还在调音,但已经拨出火花。他的 Burberry 像一场即兴的吉他独奏,音色偶尔跑调,但锋利又真诚。这种“不完美的能量”正是当下 Burberry 需要的摇滚感。真正的摇滚从来不是精准的和弦,而是现场里那股不可复制的冲动。而 Lee 的独奏,已经让人想继续听下去。 Dilara Findikoglu:天真?不存在的! 伦敦的 铁匠大厅,一点都不像一座古宅,倒更像一场暗黑的派对现场。木质镶板、纹章盾牌、吊灯摇曳……再加上门口被黑衣人潮挤爆到要出动警察,这场秀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出圈”。毕竟,Dilara Findikoglu 一直都是个戏剧化的人物。 新系列被命名为《Cage of Innocence》——天真之笼。名字听起来很“乖”,但开场就是铁笼吱呀作响的声效,接着高跟鞋的“哒哒”声踩碎寂静。模特们披头散发,头上还缠着树枝和落叶,仿佛刚从一场哥特风的“森林逃亡”里闯出来。白裙不再是贞洁的象征,而是被泥土和泪水覆盖的武器。有人嘴里衔着马嚼扣,有人绑着金色马尾,Naomi Campbell 更是以全黑“女祭司”造型压轴登场,而 Amelia Gray 则穿着猩红小礼服化身燃烧的欲火。观众当场傻眼,仿佛一脚踩进了狄俄尼索斯的秘密祭典。 这一季更像是一场 Dilara 本人的感官与情色抗议。哥特式胸衣与坦率的帷幔、带有褶边和铆钉的旧时代夹克、透明蕾丝褶边上衣、多层皮革迷你裙,以及犹如第二层肌肤般的贴身连衣裙——这些造型都展示了她一贯精湛的层叠手法。饰品则把叙事推向更极端:包裹手臂的硬质手镯,让人想起中世纪的战士与被放逐的女巫;镶嵌护身符的面具与陈旧银质吊坠,则唤起神秘主义与祖传的女性气质,仿佛既在囚禁女性,又在暗示她们随时准备反叛。 但这一次,Dilara 的故事并不只是“暗黑狂欢”。细心的人会发现,她在玩一场“平衡游戏”。以往她的设计几乎是戏剧级的哥特梦魇,放在伸展台上绝美,但穿去街上?难度极高。而本季,裸色、粉色、白色悄悄爬进了她的暗黑世界。那件装点着硅胶樱桃的奶油色裙子,让后台的嘉宾一度想伸手去“摘”——甜得危险,却带刺,这正是 Dilara 的经典气质:性感、矛盾、让人欲罢不能。 更大的惊喜是,她终于不满足于只做梦境了。首个手袋系列在秀场亮相:有医生包造型,也有链条挂镜,材质从蟒蛇纹皮革到与礼服同款布料,俨然一副要构建“Dilara 世界”的架势。她还放话要做彩妆、要开门店(伦敦、法国、意大利都在她地图上)。对一个曾被誉为“接班 McQueen”的设计师来说,这显然是一次商业转身。 很多人会担心:她是不是要“妥协”了?结果,恰恰相反。她依旧能在舞台上玩出哥特维多利亚的戏剧张力,依旧能把 Marie Antoinette 的断头台阴影化作性感武器。但与此同时,她懂得市场不会永远为暗黑浪漫买单。于是她聪明地加了一点“可穿性”,再用配饰和未来的彩妆去放大她的品牌世界。 所以,这一季的 Dilara,不是妥协,而是更聪明的进化。她不只是一位会讲故事的设计师,更是一个知道如何让自己品牌活下去的玩家。她的力量,正是在暗黑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把叛逆和商业都玩成了自己的舞台。 一句话总结:这不是天真之笼,这是 Dilara 的出笼时刻。 Kent & Curwen:学院风的新型爆改现场 伦敦的夏天,一旦气温爬上 18 度,整个城市就像被香槟冲洗过一样——人们急着往公园里跑,喝酒、野餐、游泳、晒太阳,好像错过就要再等一年。Daniel Kearns 把这种稍纵即逝的亢奋,直接搬进了 Kent & Curwen 2026 春夏系列。 秀场设在切尔西皇家园艺大厅的玻璃温室里,屏幕上投放着带露的绿叶与闪着光的湖面,仿佛在提醒大家:伦敦的公园才是夏天的秘密入口。 而这一次的 Kent & Curwen,不再是硬邦邦的学院制服,而是按下刷新键后的“松弛版 学院风”。你能想象吗?针织衫变得轻薄透视,还缀满立体的玫瑰花瓣。经典的学院运动装不再是“校规制服”,而是带着水汽和阳光的派对服。 最炸裂的要数那些“游泳池玩家”造型。灵感来自海德公园蛇形湖的 lido 游泳场:迷你裙做成蓬蓬的救生圈形状,连体衣仿佛潜水服,还搭配针织泳帽,完全像是从城市泳池刚爬上岸就闯进秀场。尤其是一件猩红色连体装,用厚实的红色纱线织就,上面点缀玫瑰纹理,带着一种戏剧化的身体张力。另一件则直接开了“花瓣雨”特效——激光切割的棉布花朵像是随时要飘落下来。 学院风的条纹也被重新调皮了一把:不是出现在毛衣上,而是刷在防风外套上,像极了公园里的沙滩椅。至于那些金属感花卉提花的 泡芙裙?简直就是把海德公园的玫瑰丛连根拔起,移植到正午的 T 台上。 而 Daniel 最爱的解构魔法,则藏在“反穿”的细节里。一件天蓝色西装外套直接背对着观众,翻领像围巾一样垂下,有一件白色棉布衬衫,领尖从颈后翘起,Daniel 说它让他想起肯辛顿花园长水道上的天鹅。是的,这就是他所谓的“学院风长大了”,少了夸张化的刻板,多了点浪漫和机智。 这一切让 Kent & Curwen 的不再只是板球毛衣、橄榄球衫的老派符号,而是更具生活感、也更敢想敢玩的伦敦夏日版本。它捕捉了人们在皇家公园里的真实状态:骑车、野泳、喝酒、恋爱——甚至带着点浪漫的冲动。 最终的感觉?这是一个在阳光下发酵的系列。它很“夏天”,很“学院风”,但又彻底刷新了学院风。Daniel 不只是设计衣服,而是在邀请大家,一起去公园里迷醉一场。 Simone Rocha:档案回响与塑料花束 十五周年、整整三十个系列,Simone Rocha 把一场秀办成了某种“回顾展”。所有熟悉的品牌符号轮番登场:珍珠、玫瑰、裙撑、枕头包、亮片、荷叶边。舞台上既有纪念的意味,也有档案式的堆叠。观众看到的,是一份完整的品牌密码清单——喧闹而庞杂,但锋利度不及以往。 少女气质依旧是主旋律,却被透明塑料包裹,既像便利店的花束,也像被塑封的芭比娃娃。柔美与脆弱本该是 Simone Rocha 的强项,但裙装的松垮与拖沓,荧光绿与正红色的硬碰硬,胸衣、亮片手套和花束的层层叠加,复杂感压过高级感。 然而,在这场“档案回顾”中,仍有值得捕捉的闪光点。比如“百年前的回声”:设计师让 18 世纪的廓形与 1920 年代朗万裙的臀部强调相互呼应,造就泡泡状、非对称的裙撑。这一处理带来松动与未完成感,也映照了罗恰一直以来对“不完美”的兴趣。若回想她在 Jean Paul Gaultier 高定工作室的尝试,这条脉络曾经锋利、犀利,而此番演绎更显柔和、甚至甜腻。 “红色”是另一处亮点。它源自设计师的家族文化与童年记忆——在香港语境中,红色象征好运。这一符号被绣进府绸衬衫上的小猪,也被染进锦缎礼服。Rocha 试图以此把个人记忆转化为符号性的“好运”叙事,带来真诚而直白的情绪连接。只不过,在闪片、塑料与荧光色的拥挤背景中,这份象征力量多少被稀释 。 有趣的是,男装反而比女装更突出。正红色外套与一枝白百合的组合,简洁却锋利,恰好保留了Rocha最迷人的矛盾感:浪漫与冷冽并存。相比之下,女装在过度的复杂与繁复中显得犹豫。 整场秀的症结在于“复杂”。银色亮片臂套、塑料裹腿、荧光绿长裙、黑色亮片礼服……所有符号一起上场,缺乏呼吸与节奏。周年庆本该是拓展语言的节点,却一度成为负担。极致的堆砌,并没有带来新的锋利感,而是放大了自我重复。 即便如此,仍需承认这是一次有野心的纪念。Rocha 把她的所有“执念”悉数推上台面:珍珠与花卉、塑料与褶饰、脆弱与坚硬。它们在过度密集的呈现中显得笨拙,却也证明了这个品牌十五年来的完整叙事框架。 Erdem:现代贵族的福音 Erdem 又来了,这次他把 19 世纪的瑞士灵媒 Hélène Smith 从历史尘封里“召唤”出来。别小看这位女士,她一生中声称自己曾当过印度公主、Marie Antoinette 宫廷的贵妇,还去过火星,甚至带回了一整套“火星文字”。换句话说,她是超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灵感女神,是心理学教授们津津乐道的奇案,也是 Moralıoğlu 在 2026 春夏系列里的灵魂导游。而至此,Erdem 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又一位将 Marie Antoinette 当作灵感缪斯的设计师。 说白了,Erdem 还是那个 Erdem:满眼花卉、满身蕾丝,古典得像是从 18 世纪的画框里走出来。但这次,他在安静的花园里埋下了几颗炸弹。开场一件 chartreuse 色缎面大衣,内衬是线条速写般的刺绣,看似温婉,实际上透着点怪诞的气息,就像有人在耳边轻轻低语“你现在正走在凡尔赛和火星之间”。紧接着是迷你裙撑礼服,蕾丝与 Martian alphabet(火星文) 交织在一起,观众一瞬间以为是囚犯编号,想到 Marie Antoinette 的命运时,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Erdem 的“爆点”从来不是声光电,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小暗示。比如他用古董蕾丝残片做成紧身胸衣小礼服,上面再加一层水晶和花卉刺绣,像是把 18 世纪宫廷的繁复和 20 世纪超现实主义的神经质拧到了一起。还有那些缎面风衣,柔软得像睡袍,走起路来闪闪发光,仿佛是灵媒出神归来的服装证据。你要是注意到那些酸性荧光色的裹身裙,会觉得她既可能是印度公主,也可能是刚从月球度假回来的现代艺术经纪人。 花卉当然还是主角。只是这次不再单纯,而是放大与缩小叠加使用:大朵的 提花刺绣上覆盖着密密麻麻的 微型刺绣,像是显微镜下的凡尔赛花园。还有那件 苔藓绿长袍,系着细腰带,脚上踩着 红色缎面 芭蕾平底鞋,怎么看都像是“艺术画廊女主人”在家里接待客人,结果随时能直接走上街。 最有意思的是 Erdem 的态度。他不是要制造一场闹哄哄的极繁奇观,而是安安静静地冥想,仿佛在问:衣服能不能在低声耳语中完成一次时空旅行?秀场布景极简,音乐也克制到几乎透明,整场气氛更像是艺术展览开幕前的沉思,而非一场时尚狂欢。 当然,也有观众会说,这场秀有些时刻“收得太紧”。比如那几件 晚礼服,刺绣轻描淡写,优雅是优雅了,但未免太“安全”,像是回到了 Erdem 的舒适区,没有把 Hélène Smith 的超现实世界玩到极致。不过,站在买手的角度,你也得承认这些衣服才是客户最容易买单的。毕竟在奢侈品消费放缓的当下,哪怕是高净值人群也会精挑细选。 所以,如果要一句话总结:这是一场给“现代贵族”的秀。她们是艺术画廊的经纪人、拍卖行的策展人、收藏家背后的智囊军师。她们日常生活中要能穿得优雅,又需要有一点奇思怪想作为谈资。Erdem 提供的正是这种微妙的平衡:一只脚踩在古典花园里,另一只脚早就跨上了通往火星的宇宙飞船。 Richard Quinn:歌剧规模的时尚偏执狂 在伦敦时装周的各种“快闪”与“街头酷”之间,Richard Quinn 永远像一个异类。他的秀不是给你看“未来”,而是把你拽进一个歌剧院,塞进八米高的粉色绣球花丛里,再丢给你六盏水晶吊灯,让你在白色地毯上突然遇见 Naomi Campbell ——是的,传奇超模开场,黑色天鹅绒长裙裹身,抛物线形白色缎面大翻领仿佛要飞起来,上面别着一朵巨大山茶花和黑色蝴蝶结。那一刻,观众们眼神统一放大:这不是秀场,这是整场歌剧的序曲。 接下来是 52 套礼服的轰炸。钟形裙撑撑到夸张,硬纱一层一层堆出建筑感,缎子闪着贵族级的光泽,水晶的重量简直可以按公斤算。Quinn 把“多”这个概念做到极致:色彩先是黑白,然后柔和的粉彩,再烧到康乃馨红,最后推向高潮的,是足足六套白色婚纱。仿佛每一个音符都要被拖成长音,直到全场观众屏住呼吸。 细节里能看出他的执念。比如那条黄色蝴蝶结层叠的长裙——它呼应了上一季的红色版本,算是他“自我经典化”的一步。又比如婚纱部分,那些巨大面纱、花瓣撒满的拖尾,手工刺绣的花卉细节,全都在营造一个“仪式与幻想共生”的世界。你甚至能想象到客户已经在 WhatsApp 上敲字预约,让工坊的裁缝飞到她家里量身定做。 当然,Quinn 也不是没有“bug”。后台堆满了 50 多件大裙子,最后走秀时,不免出现拖曳的薄纱、裸露的吊带,甚至舞台上散落的硬纱。可是这些小瑕疵完全不妨碍整体的“爆炸感”。毕竟他的逻辑不是“less is more”,而是“more is operatic”。他从来不玩“静奢”,反而给超级富豪提供了另一种幻想:要么盛大登场,要么不登场。 把这样一个“高级定制级”的礼服秀放在伦敦时装周,本身就像一记反讽。伦敦一直是先锋、叛逆和实验的代名词,但 Quinn 却偏偏用 1950 年代黄金时代的廓形、印度工坊手工刺绣、以及自家印花工厂产出的雪纺花卉,来打造一个巨大的“梦幻婚礼现场”。这也是他有趣的地方:既保留了传统的戏剧性,又通过直面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建立起极具当代感的生意逻辑。 Paolo Carzana:先锋也可以很温柔 在伦敦的时装周日程表上,大英图书馆罕见地成为了一场秀的舞台。台灯亮起,木质桌椅整齐排列,观众被安置在一间安静的阅览室里——仿佛正要阅读一册珍本,而不是见证一场时装革命。Paolo Carzana,这位来自威尔士的设计师,把这间充满学术气息的空间,转化为一艘驶向深海的“水下船舱”。书卷的气味与染料的气息交织在空气里,场景古灵精怪得近乎不可思议。谁说当下的时尚缺乏惊喜?这匹黑马的出现,恰恰证明先锋并未消亡。 Carzana 的手指依旧是他最好的注脚——深深染上的靛蓝印迹来自他几乎偏执的手工工艺。他用洋葱皮、姜黄、石榴和海藻调制色彩,不是随意泼洒,而是用小刷子一层一层叠加,逼近一种“不可能”的真实。白色的开端像是珊瑚白化后的虚无,接着逐渐被电光般的蓝、紫、绿渲染出来,仿佛海底深处濒死又重生的色谱。尤其是一件丝质欧根纱上衣,在灯光下从黑色过渡到铁锈棕,再转向紫罗兰色,就像一段在布料上自我书写的诗。 最触动观众的,是那些仿佛直接生长在模特身上的衣服。袖子上微微突起的鳞片呼应穿山甲的铠甲,轻薄雪纺叠出的褶皱如同鱼鳍在水中游动。头饰设计师 Nasir Mazhar 的加入更是画龙点睛:由棉纸和丝绸制成的羽状卷曲物,既像鸟羽,又似章鱼的触须。它们摇曳生姿,把阅览室变成了一个灵气逼人的水下幻境。 Carzana 自称“超自然”其实早已存在于大地母亲之中。他的衣服并不追求冷硬的先锋感,而是一种温柔的力量。粗糙的边缘并非仓促,而是染色之后布料的真实呼吸。观众流泪,不仅因为这些作品的美,更因为它们背后隐藏的矛盾与温度:作为素食主义者,他从未愿意以动物为灵感,但这一次他决定用抽象的方式去致敬濒危物种——不是复制它们,而是把它们的色彩与纹理,化作一场视觉上的守护。 在这个以“快”为逻辑的行业里,Carzana 显得格格不入。他的节奏缓慢,像是在一点点筑造一栋“房子”,用双手、用合作、用信念一点一滴堆砌。他的作品不是工厂流水线的产物,而是染色、缝制、揉搓之后留下的温度与呼吸。秀场像是一场关于未来时尚的宣言:奢侈不应依靠剥削,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 如果说当下许多品牌在追逐数据和流量的战役里显得疲惫,那么 Carzana 的“水下航行”无疑是一声警醒——好设计从未缺席,只是我们是否还懂得去倾听。图书馆的台灯照亮的不仅是一页页书籍,也照亮了一个年轻设计师关于“超自然”的信念。先锋不必冷酷,也可以柔和;先锋不必高不可攀,它可以是一件你能穿出街的衣服。 Mithridate:地毯穿上身,泡泡裙蹦到天 在伦敦皇家歌剧院的玻璃穹顶下,Mithridate 新系列直接用一首 Stevie Nicks《Edge of Seventeen》 点燃全场。紫色荷叶边帷幕颤颤巍巍,像是在暗示:今晚注定不安分。 Daniel Fletcher 上任才第二季,却已经把这个广州总部的品牌玩出了新腔调:白天在庄园里遛狗、喝红茶,晚上换上亮片装,冲去国王大道彻夜蹦迪,Sloane Rangers(“名媛+上流年轻人”混合体) 秒切派对精灵。 Fletcher 的拿手好戏是英伦学院派,但他偏偏喜欢搞破坏。橄榄球衫搭配亮片 吊带裙,衬衫跟亮片撞在一起,针织直接压在丝质西装外套上,整个造型就是“下午还在喝香槟,午夜已经跳到断片”。而且他对“家居风”有点小恶趣味:复古地毯被改成 A形 连衣裙,哈灵顿夹克拉长成迷你裙,泡泡礼服用塔夫绸撑得像雕塑一样——感觉随时能在舞池里炸开。 印花里有中国瓷器的花纹、古希腊皇帝头像,还有一只 猎犬若隐若现,俏皮到不行。数字也成了符号,刷在大衣上、印在衬衫上,甚至挂在医生包上,一边是英式橄榄球的号码布,一边是风水里的“新生与成长”。中西文化在这里摇摇晃晃地撞了个满怀。 配饰也很“皮”:腰间的“M” logo 皮带挂得低低的,像 俱乐部青年的小挑衅;一件粉蓝拼色长袖衬衫随意搭在肩上当披肩,满满“宿醉名媛”气场;鞋子更是百变——流苏拖鞋、软塌 sneakerina(运动芭蕾舞鞋)、锐角骑士靴,把高尔夫球场、马场和伦敦夜店揉进一个场景。巨大的旅行包像在喊:“没错,我就是要把 Made in China 玩成国际奢侈品。” 最后 Madonna 的《Ray of Light》一响,整个秀场瞬间升温:从乡间小道上的泥点子,到伦敦舞池的 光斑,Fletcher 把白天与黑夜、贵族与派对、东西方文化拧成一股旋风,正中时尚观众的嗨点。 Oscar Ouyang:没有“新中式”,只有爆炸性想象 伦敦时装周的秀场从来不缺乏戏剧性,但 Oscar Ouyang 的登场,简直是一场让人眼睛发烫的爆炸秀。作为出生在北京、毕业于中央圣马丁的年轻设计师,他没有走那条“国际舞台上的中国设计师”常规路径——不是旗袍变体,不是山水画印花,不是所谓“新中式”的直白标签。他偏偏选择了一条更锋利、更个人化的方式,把针织、羽毛、记忆与欲望揉碎,再拼贴成一场如热病般的梦。 秀场本身就是一记重拳。艺术家 Gary Card 把 66 米长的信件与纸条铺满伸展台,观众仿佛走进了一封未送出的情书,一场午夜舞会的余温仍在颤抖。Ouyang 把系列命名为 《Don’t Shoot The Messenger(别射信使)》,讲述信使鸟在被射落后带来的混乱与失语。这种隐喻并不晦涩,反而极度贴合数字时代的信息焦虑——消息不断轰炸,但最重要的,往往传不到。 羽毛是整场秀的叙事主线。它们被细致地缝在 T 恤的肩膀上,仿佛突兀生出的翅膀;缀在毛线帽与无指手套的指节上,带点朋克式的挑衅;甚至连 Converse 高帮鞋都长出黑白羽毛,像是现代版的赫尔墨斯飞鞋。羽毛让日常单品变得性感又神秘——一双随处可见的球鞋突然化身 talaria(神话里的飞鞋),这就是时装魔法。 而真正让人惊呼的是针织。Ouyang 的针织绝不是“温吞工艺品”,而是会炸裂、会挑衅的时尚武器。麻花毛衣被切碎重组为紧身打底裤,Polo 衫被拖出一片松散的线穗,钩织上衣则撑出橄榄球运动员般的肩部轮廓。他甚至用金属纱线编织出一条贴身连衣裙,胸口像盔甲般紧实,下摆却抽丝散落成流苏,每一步都在颤抖、在摇曳。结构与流动的冲突,就这样在一件衣服里爆开。 除了针织,还有编织。草色调的篮编上衣透着光,像是一张用来过滤空气的网,又质朴又高级。搭配流苏短裤与裸腿,充满了手工艺的质感,但绝不土气,而是带点反叛的“田园朋克”。至于他那条绣着钥匙孔的迷你卡其短裤?坦白讲,那是全场最坏笑的梗。性感被做成一个玩笑,却也是赤裸裸的视觉炸弹。 当音乐渐渐高昂,舞会场景被炮火取代,羊毛外套被泼上泥点,风衣扣紧到领口,模特们像是在混乱中逃亡。肩膀上插满羽毛的轮廓,像是随时准备起飞的战士。最后一刻,音乐骤停,空气凝固,观众屏息。那一秒,时装不仅仅是时装,而是痛、是欲望、是某种无法言说的记忆。 这场秀让人兴奋的不仅是它的戏剧性,而是 Ouyang 拒绝了惯性。他没有去迎合西方对“中国设计师”的期待,不是用符号化的东方元素证明身份,而是用针织、羽毛、线头、流苏这些极度个人化的语言,讲述了一场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不是被标签化,而是用自我打穿边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时尚   伦敦   时装周   旋律   亮片   观众   设计师   流苏   锋利   品牌   先锋   火星   刺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