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靠杀人放火上位,中年见风使舵当汉奸,临了被日本主子当抹布甩。这句话说的就是近代史上的一个反面人物张海鹏。
张海鹏出道较早,20岁的时候,就做起了土匪的“买卖”。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心是最狠的,张海鹏出道之时,他的弟弟犯了事儿,跑到姑母家避风,但被姑母告发,被官府抓去砍头了。张海鹏一怒之下,就挥枪立毙其姑母,把家财洗劫一空,房子烧了,当了土匪。
后来,在大胡匪头子冯德麟手下,纵横辽西,抢劫商旅。日俄战争后,冯德麟接受招安,任巡防队管带。1912年,张海鹏在冯德麟的第28师任第55旅旅长。
此后,张海鹏投靠张作霖。在奉系军阀里,他是一个“另类”。原本,他是冯德麟的人,深得重用,28师下辖两个旅,张海鹏与汲金纯同居旅长之职。当冯德麟下野后,张海鹏却没有像汲金纯那样得到张作霖的信任,而是备受冷落。
张海鹏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海鹏在吉林洮南投降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正式成立,张海鹏还当上了侍从武官处武官长。1951年,被以汉奸罪处决,终年84岁。
张海鹏的一生,是跨越清廷、北洋、伪满三朝的投机大师,他像鬣狗般逡巡在权力筵席边缘,专食黑暗中掉落的肥肉,最终被打回了原形。
张海鹏发迹之后,喜欢讲自己的历史,常自诩“赳赳武夫”。每当谈起经历来,“赳赳武夫”总不离口。但是翻开张海鹏的全部历史,他就是一个称霸一方的土匪头,贪婪的军阀,出卖祖国的汉奸。
张海鹏原名张连锡,辽宁省盘山县,1867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患天花,脸上落下了疤痕,在家里他是老大,长得高大魁梧,干起活来很有力气。
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时代。由于日俄对东北的侵略和对百姓的残害,再加上清王朝的腐朽,为了生活,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同样,张海鹏哥俩也不堪受生活煎熬,明着给地主做工,暗地里都与绿林来往。有时在黑夜里,还干过“棒子手”(用棍棒进行拦路抢劫)勾当。
有一天,张海鹏的弟弟与人出外抢劫,被人认出,报告了官府,遭到清兵的追捕和通缉。其弟无处安身,便逃到他的亲姑母家中,想隐匿一段时间,躲过追缉,再寻出路。
张海鹏的姑母是个有钱的地主人家,早知道官府的通缉。她侄儿的到来,使得她惴惴不安。按大清刑律,藏匪不举与匪同罪。如不举报自己的侄子,家要被抄,人也要被杀头的。
▲ 土匪占领的一处富贵人家宅院,当成自己的大本营,骑着高头大马出入。
他姑母怕遭“连坐”,祸及满门,便不顾自己侄儿生死,径向官府,自首举发。张海鹏之弟不知其姑密告官府,毫无准备,等清兵拥进院内,已无路可逃,遂束手被擒。清时律例,如抓获土匪归案,不经审讯,旋即枭首示众。
张海鹏听说其弟被斩是其姑母首告,大怒,便找到他搭过帮的几个土匪,趁一天黑夜,张海鹏带领十余名匪徒,进了他姑家的大院,张海鹏带领三四个膀大腰圆的匪徒闯进了上屋,其姑母跪在地下不断向张海鹏叩头,请求宽恕。
▲ 土匪旧照
盛怒之下,张海鹏根本不容其申辩,挥枪立毙姑母于地下,将家中的钱财细软洗劫一空,旋即扬长而去。从此,张海鹏便走上了刀口舔血的绿林之路。
由于张海鹏亲手杀其姑母,又抢来不少财物,办事有胆量,又有计谋,土匪便推举他当了这个小绺子的头目。
张海鹏当了土匪之后,再不能报其真名实姓了,他叫张连锡,便取名字里的“连”字,匪号报“大连子”,这个绺子也叫“大连字”绺子了。最初,这个绺子只有十数个人,拉起旗号之后,就有人参加,很快他们就发展到几十人。
但是由于他们人少,枪又少,势力很弱,不能拉帮抢劫,只好活动于辽宁海城以西、盘山以南一带的南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南荒”。那里是海退河淤之地,遍地芦苇丛生,便于隐蔽,不易被人发现,特别是青纱帐起时候,更不怕清兵的围剿。
▲ 土匪内部的“四梁八柱”(制图:主编说史)
当时,辽河以西大小股匪有上百伙,三千余众。其中称霸一方的主要有:广宁(北镇)南部的冯麟阁;占据姜家屯一带的洪辅臣;辽中一带的杜立山;占据海城田庄一带的金寿山;占据江家屯、红罗岘山一带号称“五大哨”的江显真、江显泰和苑四、苑五等人;在八角台(台安县内)的是张作霖和张景惠等。
这些绿林势力不怕官府(官兵不敢去剿),相互之间相抗衡,谁也吃不掉谁。只有张作霖等因人少势弱,占据的地盘不大,勉强与其他各大帮周旋。张海鹏的绺子更小,势力更单,不得不依附于当时势力最大的冯麟阁帮,以避免全伙覆灭的危险。
后来,各绿林匪帮都占据一定地面,对百姓则称其“为此地保险”,要当地出钱出粮供养他们,成为地方上公开割据的土匪武装集团。清朝官府也奈何他们不得,有的地方官还接受贿赂,同意他们成立的“保险队”为地方武装组织。
▲ 一名土匪伏在秸秆地里射击
各股匪(“保险队”)恣意在境内收取费用,有的还设卡收费。张海鹏就曾在海城北的辽河岸边一个叫“黄地”的地方设卡,拦截过往船只,强行收费。凡路过此地的船只必须靠岸交上一银元,否则不准通过。
对不交银元,要强行通过的船只,他们就要“打水鸭子”(对船射击)。对进行反抗的船只,他们则把船夫或客商打死打伤。
当时没有铁路和公路,外运出海必走辽河水路。特别在春秋之际,辽河上过往的船只络绎不绝,张海鹏帮就这项“过路钱”,一年也能“收入”近万元。(图片来自网络)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