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迎来“死亡高峰期”:一代人集体老去,人口天平彻底倾斜

2022年,我国迎来了自1962年以来的第一次人口负增长,也就是说,人多死得比生得还快。接着,2023、2024年,我国都处在人口减少的状态,去年新生宝宝总数是954万,而去世的人数竟然高达1093万。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张震教授和中国社科院的李强研究员都指出,中国即将迎来史无前例的死亡高峰,而这个高峰是由三个原因共同促成的。

那么这三种原因到底包括哪些呢?死亡高峰会带来哪些冲击?

一代人正在集体变老

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定格在了2022年,这一年,中国的总人口数字在历经六十一个春秋的持续增长后,首次划出了一条向下的曲线。

当年的死亡人数悄然超过了新诞生的人口,留下了137万的差额,这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的转折,更像是一个时代洪流改变方向时发出的隆隆声,有专家断言,中国已经步入了“死亡高峰期”。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过去巨大成功的双重回响,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口结构风暴,恰恰源于昔日两大引以为傲的成就:一个是创造了庞大基数的“人口数量红利”,另一个是极大延长寿命的“人类生命红利”,当这两股力量在顶点交汇,一场悖论式的危机便拉开了序幕。

时间的指针拨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一个生命力迸发的时期,国家百废待兴,近1.8亿新生命在那个年代呱呱坠地。

尤其是在1962年至1975年间,每年都有超过2600万的婴儿出生,其中1963年更是达到了2954万的巅峰,这股庞大的人口浪潮,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成为了驱动经济飞速发展的核心引擎。

然而时间是公正的。当年那批集中降生的孩子,如今正无可避免地、集体性地迈入老年,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高达近三亿,差不多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位老人。

于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学事件正在上演:曾经集中的出生,必然转变为如今集中的死亡。这本质上是一笔历史人口存量的刚性兑付,今天的我们,只是在签收这份沉重的遗产。

医疗越好反而让死亡“集体爆发”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批老人身上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承载着历史的欠账,由于医疗资源曾经的相对匮乏,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要比城市高出17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在医疗条件依然存在差距的背景下,乡村地区的死亡率也相应更高,这无疑加剧了这波“死亡潮”的冲击烈度。

与此同时,另一场革命也在悄然重塑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在建国初期,一个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78.6岁,并预计在2035年超过81岁。

医学的巨大进步,将曾经肆虐的天花、肺结核等传染病逐出了主要死因的名单,这是一场无可争议的伟大胜利。

但这场胜利也带来了一个奇特的悖论。它并没有消灭死亡,而是将死亡从整个生命周期中驱赶出去,极大地压缩到了老年阶段。

死亡不再是随机降临的厄运,而成了一场高度集中、几乎可以预见的终局。全国约86.6%的死亡事件,其背后推手都是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与癌症这两大类痼疾,就联手贡献了近八成的“业绩”。

医学无意中扮演了“死亡规划师”的角色,将生命的终点规整划一。然而,这个看似有序的模式下潜藏着新的危机。曾经被认为是老年专属的慢性病,正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在过去十年间,三四十岁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了整整三成。这柄延长生命的“双刃剑”,在带来长寿红利的同时,也让一代人的健康提前透支。

新生儿急剧下降

人口天平的另一端,是令人窒息的沉寂。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年轻人口的基数急剧萎缩。如今承担生育重任的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身就构成了一个脆弱的家庭结构基础。而他们面临的现实,更是让生育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高昂的房价,是悬在年轻人头上的一座大山,压抑着他们组建家庭、繁衍后代的本能。而将一个孩子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养到大学毕业,从奶粉到教育,其成本动辄达到百万级别,这又是一座沉重的经济大山。再加上无处不在的工作压力,让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跌至冰点。

结果是,2023年全国仅有902万新生儿降生,这个数字尽管预计在2024年能回升到954万,但距离维持人口正常更替的1800万红线,依然遥不可及。

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和社会养老负担的加剧,成了必然的结局。而那种“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即一对年轻夫妇可能需要赡养四位老人,让养老问题陷入了恶性循环。即便国家已经放开二胎、三胎,并辅以各种补贴激励,但收效甚微。

所谓的“死亡高峰”,并非社会衰败的信号,它更像是一个社会走向深度老龄化的成人礼。这标志着整个社会体系都需要被彻底重构,以适应全新的人口结构。挑战是巨大的,但探索也从未停止。

比如在广州出现的“红山模式”,就试图通过家庭医生与社区护理的联动,为重症老人提供有尊严的上门服务,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安宁。

同时,各地政府也在出台各种生育补贴和减税政策,试图为年轻人松绑。核心的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如何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同时让年轻人看到希望,敢于生育。

中国的未来韧性,不在于能否逆转人口规律,而在于能否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人口转型期中,找到新的平衡与和谐,平稳地渡过难关。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财经   中国   高峰期   天平   人口   集体   慢性病   生命   红利   年轻人   老人   结构   老年   悖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