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到融化?看看古人如何优雅度夏!

7月15日开始,我国迎来本轮高温最强烈的时段,不少地区最高气温突破了40℃。当人们躲在空调房里不敢出门的时候,古人的消暑纳凉方式或许会给我们度夏打开另一条思路。

全国最高气温24小时预报7月16日08时-17日08时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薄如蝉翼的纱衣,是古人避暑的第一道屏障。纨素轻衫如云似雾,风过则飘然欲举,肌肤仍能感凉风通透;葛麻衣袍虽稍显粗朴,但质地疏朗,汗水亦能迅速消散,如同披挂一身流动的清风。在解决轻薄的同时,古人还考虑到了通风。竹衣用细竹管穿结而成,穿在内衣和外衣之间,既能透气消暑,又能不让汗水浸染外衣,防止外层珍贵的丝织面料褪色。竹衣原料虽不昂贵,但在古代因其制作工序极其繁琐、工艺精细,是封建官员、文人、戏曲演员、道士等专属用品,一般人用不起。

湖州市博物馆的竹衣 图片来源:浙江湖州博物馆

我国曾发现过一件非常具有价值的珍宝——素纱襌衣。素纱物如其名,是一种薄如蝉翼的纱质物品,即使将它塞进火柴盒里也毫不费力。

西汉素纱襌衣 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院官网

能将衣服塞进火柴盒,由此可见,素纱做出的衣服是多么轻薄。穿着这样的衣服外出,既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到皮肤,宽松轻薄的款式还能使衣服在空气中流动,十分凉爽。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也有消暑妙招,他们在穿着上更多是以方便为主,短衣短裤腰间一扎,或是干脆脱掉上衣赤膊上场,也有把上衣系在腰间的,十分有生活气息。在我国北宋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里,劳动人民大部分就是清凉衣着出场,再现了当时普通民众夏季的衣着打扮。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片来源:网络

若论奢华清凉之器,则非“冰鉴”莫属。面对蒸腾暑气,战国贵族创造了古代版冰箱——青铜冰鉴。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冰鉴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由方鉴与方尊缶巧妙组合,鉴缶壁间填塞冰块,内部容器盛满酒浆,盛夏的暑意在一缶冰镇美酒中被消散殆尽。

战国青铜冰鉴剖面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古时富庶之家,凿取冬日窖藏之冰,调以蔗浆或蜂蜜;更有“酥山”冰品,将奶油精心堆叠出山峦形状,冰镇后置于华美器皿中,莹白如玉。据说杨贵妃尤爱此物,更有马可·波罗携此方西去,成为欧洲冰淇淋的起源。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局部,侍从手捧“酥山” 。 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普通百姓无福消受冰鉴与“酥山”,但他们有自己的快乐。《清明上河图》里饮子店售卖的便是宋代百姓消暑良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饮子就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药木瓜、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等,简直就是宋版冷饮奶茶店!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饮子店 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居所,古人的房屋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纳凉和保温的双重功效。上翘的屋檐既保证了冬季阳光可以直射室内,又保证了夏季室内不被阳光直射。但古人对于凉的需求并没有就此止步。

汉代已经有了专门避暑的宫殿,称为清凉殿。殿内以玉石铺地,石床周围摆放冰窖运来的冰块,侍从手执扇子对着冰块扇风,冷气在殿内扩散,堪比现代的空调房。

三国时期,曹操修建的铜雀台旁边有一座冰井台,利用地井中的凉气来降温。《邺中记》记载:“北则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到了唐代,唐太宗建起了避暑专用的行宫——永安宫,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大明宫。而含凉殿是大明宫的太液池南岸的一组宫殿建筑,宫殿依水而建,夏天凉爽宜人。

还嫌不够清凉,那就看看自雨亭。《唐语林》记载:“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太平坊宅有自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这是古代以人工引水取凉之作。

自雨亭剖面图 图片来源:网络

日常消暑用具,各种扇子自不必说,夜晚睡觉时更有一件奇妙之物,它叫“青奴”,也叫“竹夫人”。以青篾编成,中空,周身遍体的竹节圆润凸起。夏夜拥之入怀,竹子清冽的香气隐隐透出,竹子和肌肤贴合,凉意自生,竟似怀抱了一段清冷的月光。

竹夫人 图片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官网

怀抱一段清凉,头下自然也不能感觉燥热。从汉代的石枕到唐代的瓷枕,头下的清凉在不断地变化中。宋代还出现了可以注水的瓷枕,把清凉的井水注入本身就很清凉的瓷枕内,清凉加倍。

宋朝磁州窑白釉刻划花折枝牡丹纹豆形枕——现藏于磁州窑传习博物馆 摄影:卜京楠

如果这些都无法消除你心中的暑热,那就走进山林来一场和山水相拥的清凉吧。《纳凉图》是历代文人钟爱的绘画题材,元代盛懋的《山居纳凉图轴》就是十分典型的代表。画中人简衣而坐在山中林下的廊屋内,清凉的山风扑面而来,屋前的流水更让人感觉凉意十足。

元 盛懋《山居纳凉图》(局部)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网络

露营是很多现代人夏季避暑的方式,其实在古代,三两好友,一座凉亭,山野之间畅谈天地也是很常见的纳凉方式。元代倪瓒的《凉亭消夏图》就为我们还原了一场古代版的“露营”。

元 倪瓒 《凉亭消夏图》图片来源:网络

古人消夏纳凉,不仅以器物之巧,更蕴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无论是竹夫人的朴素凉意、冰鉴的清冽,还是自雨亭的巧思,不仅是为了驱散炎热,更是向自然借取清凉的智慧。在酷暑中开辟出心灵小憩之地——物理降温终有极限,唯有心静方得一片清凉。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马超

来源: 中国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古人   优雅   清凉   来源   图片   饮子   古代   凉亭   博物馆   冰块   井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