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现不妙动向,大批伊朗油轮起锚出港,将石油不断运往中国

6月以来,西方能源观察机构发现一个让他们不安的动向,伊朗的大批油轮正源源不断驶出港口,目的地直指中国。那么,这一动作意味着什么?又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根据英国能源市场分析机构提供的数据,从6月1日至20日,中国平均每天从伊朗进口大约180万桶原油。另一家研究公司称,这一数字从1日至27日的平均为146万桶。虽然两组数据略有差距,但趋势是明确的——中国正在以相当稳定的规模接收伊朗石油。

这一变化从伊朗的出口表现中得到佐证。据统计,伊朗在5月和6月初的石油出口量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石油并非直接以“伊朗出口中国”的名义进行贸易。受限于美国制裁,中国早年已经暂停了与伊朗的直接原油交易,转而通过第三方进行转口贸易。通常是伊朗石油先运至马来西亚等国,再以“其他国家原油”名义卖入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伊朗是否要突破“灰色通道”,恢复直接能源合作,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在近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外媒记者就此提出了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中方会“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

另一边,美国也有所表示。当地时间6月24日,也就是以色列与伊朗达成停火协议后不久,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这下中国可以继续购买伊朗的石油了。”之后,他在北约峰会期间再次表示,“如果中国要买石油,他们可以向伊朗买,也可以向美国买。”

从外交角度分析,特朗普这一“模糊化”说法,确实释放了两个关键信号。一是他在寻求伊朗与美国重新谈判的机会,石油出口是一个重要的筹码;二是他希望在中美贸易关系缓和期,将伊朗问题与中国问题打包处理,用能源利益为两国关系“降温”。

但也有分析人士提醒,美国要真正取消制裁,涉及国务院、财政部、国会等多方机制,绝非总统一句话就能解决。而且美国内部鹰派力量仍在坚持“极限施压”政策,特朗普若真要放松,还得面对内部巨大压力。

更现实的是,当前中方并未急于改变现有进口结构。虽然伊朗石油价格相对低廉、质量稳定,具备一定吸引力,但如果支付结算机制无法恢复正常、如果美国继续威胁二级制裁,中国企业依然面临法律和金融风险。因此,目前这类进口活动大多仍保持在“技术规避”层面,没有进入正式贸易重启阶段。

从宏观层面看,中伊之间是否恢复正式能源贸易,关键还在于伊朗方面能否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货款支付和金融通道方面提供新路径。中方对此保持灵活态度,不排除在某个时点重启合作,但不太可能在美伊局势未明朗之前大张旗鼓地推进。

与此同时,伊朗也的确在积极拉近与中国的合作距离。除了石油贸易外,双方在交通基建、核能开发等领域也有项目在稳步推进。伊朗方面明白,摆脱孤立最现实的方式是进一步“东向”。而中国是伊朗在亚洲市场最稳定的大买家和政治合作方。

而西方正是担心这种趋势持续发展,将导致美国对伊制裁体系出现“实质性突破口”。如果中伊之间可以绕过美元体系完成石油交易,将为其他被制裁国家提供模板。更严重的是,美国在中东的制裁威慑力将大打折扣。

从这个角度讲,西方能源界所担心的,不只是中国买了多少桶油,更是背后那个潜在的制度松动。如果连美国自己都不愿再对伊朗石油交易“动真格”,那其他国家必然会迅速跟进。一旦伊朗出口全面恢复,市场供应格局和价格体系都将出现剧烈波动。

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机会也是风险。在油价高位波动的背景下,获得稳定且价格优势明显的能源来源,对经济稳定至关重要。但如果贸然突破美国制裁红线,也可能引来新的金融和外交对抗。因此,“灰色贸易通道”成为当前最佳过渡形式,既能保证能源供应,也给双方谈判留下回旋空间。

总之,当前中伊石油贸易并未正式恢复,但“水面下的合作”已经相当活跃。特朗普释放的信号模糊而暧昧,但已让西方警觉。未来若伊朗在支付结算方面取得突破,或是中美关系进一步缓和,中伊能源合作全面回归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在此问题上将继续秉持原则,不会轻易受外部压力左右。在复杂的地缘博弈中,如何稳住经济、保证能源安全,才是关键。而西方越担心,说明中国这步棋下得越稳。接下来的问题是,伊朗能否配合好节奏,抓住重新融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至于美国,还要在战略拉锯中,慢慢接受现实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财经   伊朗   油轮   不妙   动向   中国   石油   发现   美国   能源   贸易   稳定   原油   中方   通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