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成绩三连跌,妈妈怒退国庆机票:孩子考多少分才配一趟旅行?

儿子成绩三连跌,妈妈怒退国庆机票。

有报道称,有位妈妈看到儿子的成绩从77分,到76分,再到69分,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对着儿子吼:“这个国庆假期别出门了,机票我已经退了!“

妈妈觉得,要对孩子奖惩分明,画让孩子尝到不努力的后果,才能激发他的上进心。如果不给予惩罚,孩子就不会吸取教训,以后可能会更加懈怠。

看到这个报道,我突然想,我们带孩子出去旅行,到底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还是因为他的成绩好?

1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孩子拿着不及格的试卷回到家,你面无表情地告诉他:“国庆节旅行取消了。”

他愣在原地,眼睛里期待的光一点点熄灭。你想过吗,在那一刻,他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

我必须用好成绩,才能换取和父母一起创造回忆的权利。

这不是教育,这是一场赤裸裸的交易。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正把这种交易关系美其名曰“奖惩分明”。

我们这代家长,小时候最反感父母说“考不好就别想……”,可当我们成了父母,却把这套话术学得青出于蓝。

只不过,我们把“打”换成了“取消旅行”,把“骂”升级为“冷暴力”,本质上,还是在用收回爱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就范。

说实话,看到孩子成绩三连跌,哪个家长不焦虑?哪个家长不着急?

但取消旅行这样的惩罚,暴露的其实是家长教育的无力感——除了用剥夺孩子渴望的东西来施加压力,我们已经想不出其他办法来帮助孩子了。

你不会修电脑,所以砸了它;你不会教孩子,所以惩罚他。

这逻辑,通吗?

一个孩子成绩连续下滑,背后可能有无数原因:新学期的知识难度突然加大、和同学关系出现问题、沉迷手机、早恋,或者仅仅是——他正在经历的青春期本身。

如果我们不去探究原因,只会用“取消旅行”来回应,就像一个医生不去查病因,直接给病人判死刑一样荒谬。

2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惩罚确实能在短期内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当一个孩子渴望的奖励因为成绩不佳而被取消时,他确实可能会为了下次不再“吃亏”而加倍努力。

但这种外在动机驱动的努力,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

首先,它可能让孩子产生“学习是为了父母”的错误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依赖外部奖惩,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

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和渴望时,一旦外部压力消失,学习的动力也会随之消散。

其次,这种教育方式可能引发孩子的焦虑和逆反心理。

儿童发展专家指出,长期生活在“奖惩分明”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表现目标取向”——即更关注证明自己的能力,而非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类孩子往往更害怕失败,更不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教育模式可能损害亲子关系的质量。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接纳是有条件的——与自己的成绩和表现挂钩时,他们会逐渐隐藏真实的自己,甚至在失败时不敢向父母求助。


3


旅行的意义,什么时候变成了成绩的赠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庭旅行这个本该是亲情纽带的美好经历,变成了成绩好的“赠品”。

旅行本身的教育价值被完全忽略了——那些在旅途中见识的广阔天地、那些与父母朝夕相处的亲密时光、那些在陌生环境里学会的应变能力,难道都比不上一张成绩单吗?

很讽刺不是吗?我们口口声声说要让孩子见世面,却在他们最需要见世面的时候,把他们关在家里。

我们声称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却把综合素质中最珍贵的部分,当作筹码来换取分数。

如果旅行真的有那么大教育意义,为什么要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时候剥夺它?

你爱的是孩子,还是成绩?

这个问题很尖锐,但每个家长都应该问问自己。

当我们因为成绩取消旅行时,我们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表现不好,所以不配和我们一起创造美好回忆。

换句话说: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而这个条件就是——你要成绩好,要让我满意,要成为我期待的样子。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不是说无原则地溺爱,而是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无论他成绩好坏,他作为你的孩子这个身份,永远不会变;你对他的爱,永远不会消失。

可是我们的行为却在告诉孩子:爱,是需要努力争取的。你今天不够努力,所以今天的爱,收回。

4


除了惩罚,我们还能做什么?

当然,这不是说要对孩子的成绩下滑视而不见。恰恰相反,正因为重视,我们才需要更智慧的方法。

试着把“因为你考得差,所以不带你去了”换成:“这次旅行我们照常去,希望你回来之后,我们能一起找出问题所在。”

把惩罚性的取消,变成建设性的约定:“旅行期间我们都不提成绩,尽情地玩。回来之后,你要答应和我一起认真分析这几次考试。”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用“收回爱”来威胁孩子时,他反而更愿意对你敞开心扉。

有个朋友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儿子高一成绩大幅下滑,他们还是按计划完成了家庭旅行。

在旅行途中,儿子终于主动说出实情:他迷上了网游,因为在学校没什么朋友,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到存在感。

你看,如果不通过这次旅行,他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孩子内心真正的困境。

说到底,带孩子出去旅行,不需要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是因为他在学校表现好,不是因为他值得奖励,只是因为——

他是你的孩子,而你是他的父母。一家人一起出去走走,创造些共同回忆,这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把旅行还给旅行,把爱还给爱。

成绩不好,我们可以一起找原因、想办法;成长路上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并肩作战。但请不要把美好的家庭时光,变成绩效考核后的员工旅游。

别忘了,终有一天,孩子们会长大,会离开。

到那时,你是会后悔“当初没有因为他成绩差而取消旅行”,还是会珍惜“还好那时候,我们一起去了那么多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育儿   机票   国庆   儿子   成绩   妈妈   孩子   旅行   父母   奖惩   家长   努力   可能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