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中国女排的领军人物,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郎平,
她不仅实力强悍,后来还带领中国队走向辉煌,
但是在女排的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人物。
她不仅和郎平是队友,而且还是“大器晚成”,
在16岁的时候,才开始认识到这个项目,
但仅用4年就进入国家队,她在退役后,
甚至还当上了体育相关的干部,
但她却放弃了这样的机会,
跟着丈夫去美国定居,她就是周晓兰。
到现在她已经68岁了,去美国生活也已经整整30年了,
那么现在的她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她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
但是在13岁的时候,她跟父母去了农村,生活一下子变得艰苦。
她常帮父母干农活,练就了吃苦的性格,
身高也蹿得快,16岁时有1.76米。
后来体校的教练来学校挑人,她因为强大的天赋被选中。
她那时对这项运动根本没有一点认识,但教练看中她的身高和潜力。
16岁才练排球,在运动员里算很晚了,
可她上手很快,拦网和进攻学得特别快。
她知道自己起步晚,训练比别人多一倍,
经常练到深夜,摔得身上全是淤青也不抱怨。
凭借着不断地拼搏,仅仅四年时间,她从新手成了国家队主力。
进入国家队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她当副攻手,
靠身高和冷静的判断守住网。
袁伟民很看重她,亲自教她拦网技术,帮她快速成长。
她从“门外汉”变成队里不可缺的人,靠的是天赋和拼命的努力。
周她的职业生涯和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重叠。
1981到1984年,她和郎平、陈招娣等人一起,
拿下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三块金牌,成了中国体育的经典。
她第一次参加世界级的大赛,就表现得非常好,
也为后来的自己奠定了基础,她当主力副攻,
和郎平配合得很好,网前拦下不少关键球。
决赛的时候,她们碰到了日本人,比赛很胶着,
她的拦网帮队友打开进攻空间,中国队3比2赢了,拿下第一个世界冠军。
日本媒体给她起了“天安门城墙”的绰号,夸她防守稳。
后来的秘鲁世锦赛上,她迎来了新挑战。
当时小组赛输给美国队,全队压力很大,
那时候丢掉金牌,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
袁伟民开了动员会,周晓兰场场首发,拦网和进攻都很稳,
帮中国队以六个3比0拿下冠军。
这场胜利让中国女排站稳了世界顶尖位置。
后来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她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队里新人多了,她就当替补副攻,上场时间少,但她的拦网依然很准。
她和队友的精准配合,一路过关斩将,
拿下了当年的奥运金牌,这也成了她人生的高光时刻。
这些金牌背后,训练条件很苦。
1979年,湖南郴州基地的木地板有木刺,
周晓兰一天被扎了13根,疼得掉泪,宿舍漏雨,
冬天靠炭火取暖,有次她差点煤气中毒。
袁伟民和队员同吃同住,带着大家咬牙练,
周晓兰从没想过放弃,和队友一起为冠军拼。
到后来28岁的她因为伤病和年龄退役,带着三块金牌离开赛场。
在功成名就的同时,她也收获了爱情,
她和同为运动员的侯晓非结婚,这样的人生,
堪称是顶级的人生赢家了,而这一切都是她自己拼出来的。
两人办了简单的婚礼,她的队友都来祝福。
俩人因排球结缘,感情很好,婚后他们有了个女儿,生活挺幸福。
在结束辉煌的职业生涯以后,她就和丈夫一起去读书,过普通学生的生活。
她谢绝了学校的特殊待遇,吃饭睡觉都和同学一样。
毕业后,她进了国家体委,当排球处处长,
改进了女排的训练方式,让队员更有动力。
她凭借自己的能力,后来还当上国家体育总局球类司副司长,
是当时最年轻的厅级干部。
可她的高光也就此打住,后来的奥运会上,
女排只拿第七,球迷很失望。
她作为管理者压力很大,想找办法让女排重振。
她想到在美国的队友郎平,试着请她回国。
她还安排了中国女排和郎平的联队打商业比赛,
想通过比赛练兵.,但比赛太多,被批评影响了冬训,
1994年世锦赛女排又只拿第八。
有人说她帮侯晓非的公司赚钱,虽然没证据,但舆论让她很难受。
后来郎平回国以后,她因为一些失误,又惹上了一身的麻烦,
那时候的她也陷入了低谷,
侯晓非已经在美国发展,叫她过去重新开始。
她想了很久,辞了职,带着女儿去了美国。
这决定让很多人惊讶,但她选了家庭,走得很坚决。
直到1995年的时候,她到了美国,先刚开始的会后,
她也做了排球教练,后来直接跳了出来,
去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数据分析。
这行对她完全陌生,但她踏实肯干,从基层干到部门经理。
侯晓非做贸易,生意也不错,他们在马里兰州安家,
又生了个女儿,家里很和睦。
周晓兰在家说中文,吃中餐,过春节中秋,始终没忘中国文化。
虽然在美国30年,她一直想家。
2022年,65岁的她跟记者说,祖国在她心里很重要。
2023年,她回国参加女排的纪念活动,
和郎平、袁伟民见面,聊起当年的故事,还夸了新一代女排队员。
现在68岁,她身体好,生活安稳,但总想着回国,
网上很多网友留言,希望她回来帮女排,或者用别的方式为国家出力。
她从16岁开始打排球,四年就拿世界冠军,靠的是天赋和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
和郎平、陈招娣的友情,袁伟民的指导,
女排的团队精神,帮她走过最苦的日子。
“三连冠”不只是金牌,更是80年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她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退役后,她在事业和家庭间选了后者,
辞职去美国,不是放弃,而是听从内心。
到了美国,她从头学新东西,
干得风生水起,说明女排的拼劲一直在她身上。
她的思乡情让人共鸣,不管走多远,祖国都是根。
她的经历让我觉得,人生没固定答案。
冠军的光环很亮,但普通人选自己的路,也一样值得尊重。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不管在哪,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也许将来她会回国,继续她的女排故事,我们也期待着。
参考信息:
北方网:专访前女排国手周晓兰 中美排球存在很大不同
北方网:周晓兰:接应二传印象深刻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