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极飞科技一改往日低调,揣着一份刚刚扭亏为盈、甚至大赚一笔的亮眼财报,第二次敲响了IPO的大门,准备闯关港股。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问题上:一个市占率不足20%的挑战者,凭什么敢跟市占率超过80%的巨无霸大疆死磕价格战,甚至还“降价一半照样赚钱”?它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别看极飞现在一门心思扎在农田里,早年的它,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
2012年,创始人彭斌带着团队,什么热就做什么。航拍、物流、电力巡检……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试。最风光的时候,极飞的无人机甚至跟着科考队远征南极,在冰天雪地里执行任务,技术实力不可谓不强。
然而,高端的履历并没有换来清晰的商业模式。公司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侠客,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江湖。直到一个来自新疆的意外发现,才让彭斌彻底“开了窍”。
当时,新疆的棉花种植户对他们整机销售的无人机兴趣不大,反而对无人机的核心部件——飞控系统趋之若鹜。他们自己动手改装飞机,就为了能精准、高效地给棉田喷洒脱叶剂。
“原来,真正的刚需在这里!”彭斌恍然大悟。他意识到,广阔的农田才是无人机技术最能大展拳脚、创造价值的土地。与其在多个领域浅尝辄止,不如脱下西装,换上胶鞋,当一个彻头彻尾的“泥腿子”,去解决农民最头疼的问题。
自此,极飞掉转船头,一猛子扎进了农业领域。讽刺的是,当极飞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时,当时专注于消费级无人机的大疆,对农业这块“苦活累活”还不太看得上。
可江湖就是这样,你打下的江山,随时都有人来抢。2015年,凭借在消费市场的巨大声望,大疆高调杀入农业领域。凭借品牌效应和强大的渠道能力,大疆农机迅速攻城略地。到了2023年,农机补贴名录上,每十台无人机里就有八台赫然印着“DJI”的标志。
极飞,这位先行者,转眼间就被后来者压成了“千年老二”。
面对大疆的泰山压顶,极飞似乎只有挨打的份。市场份额被挤压,连年亏损,2021年首次冲击A股也因财务问题折戟。从2019到2021年,三年亏掉2.2个亿,全靠百度、软银等资本大佬一轮又一轮的输血续命。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场仗没法打的时候,极飞却突然亮出了最锋利的武器——价格战。
2022年,极飞主销机型P100售价还在4.6万元左右。到了2024年,新一代P160的起售价直接拉到了3.75万。更狠的是配套设备,农机自驾仪价格被砍掉近六成,物联网设备更是打了个“骨折”,便宜了八成多!
这一刀,精准地砍在了农民伯伯的心坎上。
“不到三万块就能买个大家伙,自己考个证,不光自家地里省事,还能出去接活赚钱,一天好几百呢!”刚成为职业飞手的农户李枝祝,算盘打得噼啪响。
巧合的是,大疆的王牌机型T70套装,价格也悄然降到了3.7万元区间。一场针尖对麦芒的价格厮杀,在全国的农田上空激烈上演。
问题来了,之前还亏得一塌糊涂的极飞,凭什么敢这么玩?降价还能赚钱,莫非是变魔术?
“这得感谢新能源车!”极飞创始人彭斌一语道破天机。
原来,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意外地给农业无人机送来了一波“神助攻”。车规级芯片、高能量密度的储能电池等核心部件,因为大规模量产而成本暴跌。极飞作为深耕行业多年的技术派,迅速抓住了这个窗口期,将这些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零部件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上。
研发成本早已摊销,核心部件成本又大幅下降,这让极飞即便把售价打下来,依然保留了可观的利润空间。2024年,极飞净利润达到7041万元,到了2025年上半年,更是猛增至1.3亿元。这场“以价换量”的阳谋,打得漂亮!销量翻倍,营收大涨73%,一举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
如果说降价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那么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得看田里头的真功夫。
农业无人机不是玩具航模,从实验室飞到复杂的农田环境,中间隔着千山万水。大疆强在标准化的大田作业,凭借强大的算法,10分钟就能给上千亩的平整麦田绘制出精准的作业地图,效率惊人。
而极飞则另辟蹊径,专攻“硬骨头”。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除了大平原,还有大量的丘陵、山地和果园。在这些地方,大疆的“一马平川”模式就有些施展不开。
极飞的无人机,能在种满果树的山坡上,通过雷达和视觉系统,自动识别每一棵树的树冠形状,进行三维仿地飞行,像一个灵巧的精灵,在枝叶间穿梭自如,既能均匀喷洒,又不会撞到树枝。这种“精细活”,为它在广西的柑橘园、陕西的苹果林里攒下了极佳的口碑。
不仅如此,极飞还打出了一张“服务牌”。他们自建了庞大的直营服务团队,尤其是在新疆、河南等农业大省,服务人员直接驻扎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使用,甚至直接提供“代练”——帮农场主完成整个作业季的飞防任务。
这种“贴身肉搏”式的服务,虽然模式很重,但在农业这个极其看重人情和信任的圈子里,却建立起了坚固的护城河,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铁粉”客户。
如今,盈利达标的极飞再次站在资本市场的门口,但前方的路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国内市场增速放缓,2025年上半年的销量增速已从翻倍降至13%,天花板依稀可见。大疆和极飞,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
全球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0倍。在美国,仍有9000多架老旧的传统农用飞机在喷洒农药,这片市场是巨大的蓝海。极飞已悄然进入70个国家,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廉价款,面向美洲则主打大载重机型,海外收入在2024年暴涨1.5倍。
然而,大疆凭借消费级无人机在全球建立的品牌认知度,依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在日韩和东南亚,大疆占据了七成市场,留给极飞的空间并不算多。
这注定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但极飞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则。它就像一个精明的农夫,不求一夜暴富,而是懂得深耕细作、错位竞争。它用技术攻克难啃的果园,用服务黏住挑剔的大户,用一场恰到好处的价格战撬动了最广大的用户基本盘。
正如那位农户所说:“不管大疆还是极飞,能帮我们省钱干好活的,就是好机器。”
在这个年销近30亿且仍在增长的市场里,硝烟弥漫。但对于敢于亮剑、善于钻研的极飞来说,这场掰手腕的游戏,或许才刚刚开始。从中国的田间地头,到全球的广袤农田,这位“农田二哥”的故事,还有更精彩的篇章等待书写。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