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空气中弥漫着暴马丁香的馥郁芬芳。7月7日至8日,2025“中国工商银行杯”第二十四届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下简称“环青赛”)在互助县上演精彩接力——第二赛段(多巴—互助)在此决出胜负,第三赛段(互助—门源)比赛在此鸣枪开赛。
这场驰骋在高原的国际赛事,既是各国骑手速度与耐力的巅峰对决,更是海东市以赛事为媒,向世界展现城市温情、发展脉动与未来潜能的舞台。从赛道沿线的全民守护,到市井街巷的烟火升腾,再到产业融合的活力迸发,当“环青赛”的车轮飞驰在河湟大地,留下的不仅是赛道上的速度印记,更是海东市向世界敞开的温情怀抱。
有激情 更有温度
8日上午,天空中下起的丝丝细雨,未能浇熄运动员们的火热激情。当运动员们冒雨飞驰,赛道旁那些隐于聚光灯外的身影,正用坚守与奉献,为这场国际赛事注入最动人的温度。
虽然雨水模糊了视线,却让海东这座城市的温情愈发清晰——在这里,每一滴雨珠都折射出平凡人的不凡。
当天凌晨4点,互助县威远镇迎宾大道的路灯下,环卫工人郭守莲的扫帚在路面上划出第一道弧线。她和同事们弯腰清理着赛道旁的落叶。“这路就像自家院子,得扫得干干净净才体面。”这条见证过群众欢呼的赛道,正等待着自行车驶过。
在“环青赛”第二赛段的终点和第三赛段起点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自互助县的市民王生昌积极参与,他表示能参与到“环青赛”中,既开心又兴奋。赛场旁边的医疗保障队帐篷里,来自互助县人民医院的医师祁凤英和护士马玉珠向记者说起了赛事的医疗保障情况。“全县区域内共有15个医疗保障点,每个保障点上配有一名医生和护士,以及一辆救护车和医疗物资,实行24小时值班制。”祁凤英告诉记者。
在互助县城的赛道上,公安干警的身影成了雨中的“路标”,格外醒目。赛场外围,消防指战员们守着消防车随时待命,检查线路的电力工人踩着泥泞前行,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因一场赛事结成默契的同行者,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赛道的顺畅与安全。
这场雨,成了检验海东温度的试金石。它让我们看见,一座城市的文明,不仅在于高楼与霓虹,更在于平凡中的尽职尽责。“环青赛”的车轮会碾过无数的赛道,但留在海东市的,是那些坚守的身影,是那些不求回报的付出,是这座城市对每一个参与者最质朴的善意。
这场国际赛事中,海东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好东道主,笑迎天下客”的理念。这场赛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海东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深度。它用一场赛事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努力,激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情与活力;它用一场赛事展现了城市的别样美丽和温暖底色;它更用一场赛事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魅力。
有实惠 更有烟火气
8日上午9时30分,当发令枪的脆响划破上空,“环青赛”第三赛段(互助—门源)的车手们如彩箭般冲出起点,沿着互助县城的街巷展开角逐。这条赛道不仅是速度的竞技场,更是一幅流动的民俗风情画,让世界看见海东市的多元魅力。
发令枪响的瞬间,围观群众的欢呼声和身着土族七彩袖服饰的阿姑们跳起的安召舞,成了最特别的“开赛序曲”。
赛道旁,一位72岁的老人举着手机录下运动员经过的精彩瞬间,他说:“以前总觉得国际赛事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家门口的路也能通向世界。看着那些运动员拼命往前冲,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
这份因赛事而生的自豪感,正成为流淌在城市血脉里的新动能。车队驶出不久,便遇见了矗立在互助县城中心的鼓楼,楼台上早已挤满了各族群众。身着藏青色藏袍的老者敲响了百年铜钟,钟声回荡在街巷;土族阿姑们挥舞着鲜红的旗帜,用汉语和土语交替喊着“加油”。
“鼓楼是互助的‘心脏’,今天它跳动得格外有力!”68岁的土族老人特意穿上了珍藏的缎面土族长袍,“站在鼓楼看车手飞驰,真是激动啊!”
在海东市,赛事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各族群众共赴的一场盛会。
天空虽然下着小雨,但雨雾中的互助县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更显青翠。在互助县十二盘的观景台处,摄影爱好者们举着被雨水打湿的相机,镜头却始终追随着车队——他们想拍下的不仅是比赛,还有云雾从山间升起时,车手们穿行在林海中的仙境画面。
午后,车手们已向着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方向远去,但互助县城的热闹仍在延续。威远镇的美食街上,烤羊肉的油脂滴落炭火,滋滋声里混着摊主们的吆喝;甜醅摊位前,刚看完比赛的孩子们举着碗,吸溜着发酵的谷物,脸上沾着细密的汗珠……
“环青赛”的魅力,不仅在于运动员的拼搏,更在于沿途百姓的参与。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赛事的一部分,这份全员参与的热情,是海东市最动人的风景。
海东赛段虽然已经结束,但河湟大地上的故事才刚开始。从赛场到街巷,从当下繁荣到未来可期,“环青赛”在海东市写下的,是一曲关于激情与温度、实力与潜力的交响曲。
有实力 更有潜力
“环青赛”,这场国际赛事如同一个移动的展台,将海东市“文化铸魂、旅游兴业、体育赋能、农业筑基、工业提效”的五业融合成果,生动地铺展在世界面前。
“环青赛”在海东市的两个赛段上,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海东市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成果展示”。
此时的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原生态景区,夏花正盛,波斯菊与百日草织就彩色地毯。运动员们飞驰而过时,仿佛穿越一片流动的花海——这处曾是荒滩的区域,如今已是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正是“农业筑基”与“旅游兴业”融合的鲜活样本。
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的山坳里,土族群众的“点赞舞”正跳得热烈。舞者们身着七彩袖服饰,双手拇指朝上交替摆动,用最质朴的动作传递着祝福。这个因“绿水青山”蜕变而来的景区,不仅保留了土族传统村落的原貌,更引入了星空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等新业态,让“文化铸魂”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
北龙山的盘山路蜿蜒如银链,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云杉林直插云霄,十二盘旅游点的观景台上游人如织……这些被车手们甩在身后的风景,藏着海东“生态优先”的发展密码。藏族乡镇的牧民们放下牧鞭,办起了农家乐,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在这里达成了完美平衡,高原康养资源正成为海东市的新名片。
赛事带来的远不只短暂的流量高峰,“一时的热闹”必将变成“长久的红火”。赛事带来的关注度,正悄然转化为助力海东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当最后一串车铃的余音消散在门源方向的天际,互助县城里关于“环青赛”的话题讨论仍在延续——茶馆里,经营者们盘算着如何把“赛事菜单”升级为日常招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里,绣娘们正设计着印满骑行元素的新纹样;政府部门的会议室里,“赛后效应转化方案”已摆上案头。
这场赛事留下的从来不止冲刺瞬间的欢呼与街市的短暂喧嚣,更是一种深入城市肌理的信心:当世界的目光因一场赛事聚焦海东市,这片土地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被重新认知,蛰伏的动能正悄然苏醒。
赛道旁的暴马丁香会凋谢,但“赛事催化剂”引发的化学反应才刚刚开始。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新一批车手来到海东市,会发现这里的赛道更宽了,风景更美了,而藏在风景背后的,是一座城市借势而上、永不停歇的奔跑姿态。
“环青赛”的车轮终会驶向远方,但海东的故事才翻开新的篇章!(全媒体记者 周晓华 巴迎桂 朱得君 祁鑫 摄影报道)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