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正式起诉印度,商务部痛斥印方不公,6年来使我海外利益受损

2025年10月15日,中国终于“拍了桌子”。这一次,不是内部通气,也不是私下交涉,而是正式在WTO对印度提起诉讼。

中方指控印度长期搞歧视性补贴政策,把中国电动车和电池产品挡在门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企业海外布局。

这个动作看起来像是在为产业出头,但背后还有更深的考虑。当国际市场越来越像一场混战的时候,中国选择站出来,重新把“规矩”摆回桌面上。

印度到底做了什么,让中方忍了六年,最后选择摊牌?

其实是设卡设限

要说这事,还得从2019年说起。那年印度推出了FAME India计划,名义上是鼓励电动汽车发展,听起来挺环保挺进步。

可操作细节一看,补贴只给本地生产的车,进口的?甭想。中国企业当时就有点懵:这不是明着说“你们别来了”吗。

接下来几年,印度逐渐把这套玩法升级成了“多层防火墙”。2021年又搞了个激励计划,把4400多亿人民币砸进市场,只给愿意用“印度造”的企业。

到2024年,政策更明显:三年内你得做到25%的本地增值率,五年内上50%。这不光是“谁近谁得”,简直是“你是外地来的就别想吃上这碗饭”。

你要说这只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听起来还算合理。但一细看,它更像是一个“设好规则、选好赢家”的局。

你用中国电池?对不起,没资格。你不在印度设厂?那就别指望进政府采购名单。

与其说是正常竞争,不如说是把市场当成了自留地。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种操作就像去别人家参加厨艺比赛,对方不仅规定你必须用他家的锅,还不许带自己的调料。最后你自然做不好,人家再说你“水平不行”,这事放谁身上都窝囊。

WTO是门槛

很多人以为WTO已经“边缘化”了,谁还真拿它当回事?但这次中方出手,恰恰说明了一点:该用规则的时候,还是得用。

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说得很清楚,不能对外国企业区别对待。印度那套补贴条款,明显是对自己人开绿灯,对外人拉黑名单。

而另一条WTO规则,更是直指核心:不能通过补贴来替代进口。你不能一边说要发展本地产业,一边明里暗里把外国货挤走。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贸易争执,可一旦细看,会发现它其实触到了整个多边贸易体系的神经。

中方这次起诉,不只是为了几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争口气,它还顺带解决了一个长期积压的问题:规则到底还有没有权威。

商务部的表态也不绕弯子,说得挺直接:印度这些政策已经让中国企业在电动车和电池领域“受损严重”,而且“构成了不公平竞争优势”。

说它是一次产业纠纷未免太片面,背后还有中印之间对于全球产业规则主导权的较量。

如果你只看到中方是在“讨说法”,可能还不够全面。它真正瞄准的,其实是对整个供应链稳定性的保卫。

而且,这类歧视性补贴,并不是印度的“独门绝技”。美国那边的《通胀削减法》也干过类似的事,结果现在被几个国家轮番告上WTO。这种玩法,已经成了不少国家的“快速上分”策略。

但问题是,玩这种短线操作,真的能赢吗?

印度的算盘打得太用力

印度这几年在新能源赛道上挺拼的,补贴、政策、投资一样没落下,说是要“弯道超车”。但这种超车方式,有点像在自行车赛道上装了高墙,把别人推下去自己再冲线。

从数据看,中国电动车出口占全球三分之一,动力电池更是全球六成产能都在国内。反观印度,90%的光伏硅片还得靠进口,电池核心材料也严重依赖外部。

在这种情况下,想靠补贴让本土产业短时间“长大成人”,有点像是硬拉孩子去跑马拉松。

更关键的是,印度这套操作背后,还藏着一层地缘政治的“精算表”。这些年,它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想借着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防备,换点好处。你看得出它在试探:是不是可以靠“倚美制华”拿到更多资源。

但说到底,这种玩法风险大得很。上世纪印度跟苏联走太近,后来经济一度陷入混乱。现在再押宝某个大国,可能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国际投资者看重的是可预期性。你今天给中国企业设障,明天谁敢保证不会换个对象?

这年头,产业链最怕的不是竞争,而是政策反复。你今天说欢迎外资,明天搞个“本地优先”,谁还有信心长期投下去?

说到底,新能源是一个拼协作的行业。不是你建个厂、补点钱就能搞定的。你不靠全球协作,就像做饭只靠米和锅,没油没盐,最后端不上桌。

起诉只是开头

很多人觉得这起诉也就象征性一下,真能有啥用?但别忘了,WTO一旦进入程序,后续流程就不是嘴上功夫了。先是磋商,如果谈不拢,就得进入专家组裁决,最后可能还会波及其他国家。

而且,中方这次的出手,也可能是对其他“有样学样”的国家敲个钟。如果你也在搞“变相壁垒”,那就要小心看看这场案子怎么收场。

当然,如果印度还是“装作没听见”,中方后续也不是没牌可打。对等反制、关税工具、双边项目冻结,这些都在抽屉里放着,关键看什么时候拿出来。

这一场博弈,既是法律层面的交锋,也是国家产业战略的对撞。它看起来像是在争夺市场,其实更是对供应链安全感的一次正面回应。

就像家里装修,你不能老让邻居来插电、借水,然后自己还被限制进门。该争的权益,得争;该守的规矩,也得守。

最后几句

这次起诉,不是“突然爆发”,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必然结果。中方这次把话说清楚了:你搞你自己的发展可以,但别踩着别人不让人活。

印度如果真想搞新能源,就得明白,市场不是你一个人的厨房。你关起门来炒菜,别人连菜市场都进不去,最后只会越炒越孤立。

与其说是一次官司,不如说是一次呼吁:在全球产业重构的大潮里,合作比单干更重要。规则不只是用来约束别人的,也是在保护你自己的未来。

新能源的风口已经来了,但能不能飞得起来,不光看你翅膀硬不硬,还看你是不是愿意和别人一起飞。

信息来源:中方起诉印方!商务部回应

2025-10-15 18:57·红星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财经   商务部   印度   不公   中方   年来   利益   海外   正式   产业   中国   新能源   中国企业   规则   说是   政策   玩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