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参观者在《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新华社武汉10月28日电 题:“简读中国”:简牍大展勾勒早期中国文明图景
新华社记者喻珮
和举世瞩目的曾侯乙编钟同时出土的,还有距今约2400年的竹简;古丝绸之路上,不仅印刻着饮马瀚海的将军,还有籍籍无名、为开疆拓土守卫边关的小吏……以朴拙的载体承载真实的历史,以浓缩的尺寸呈现鲜活的文明,它们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瑰宝——简牍。
28日,“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在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展出,鄂、湘、甘等简牍大省带来230件组简牍文物,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从奠基走向成熟的早期中国。
在纸张未普遍作为书写材料以前,战国、秦汉直至东晋时期,简牍作为书写主要载体,深刻参与并记载着中华文明的鲜活故事,是承载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
长江流域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散发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气质;秦简牍彰显秦帝国高效运转,也让后人触摸到普通吏民的生活实态与温情脉动;西北边塞的汉代简牍,构筑了一道由烟火、烽燧、戍卒组成的立体生活图景;三国吴简与晋简里的公文档案与市井记录,则反映了史书未载的历史细节。
1978年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早已蜚声世界,而曾侯乙墓出土竹简则鲜为人知。本次展览罕见地展出距今约2400年的曾侯乙墓竹简,成为一大亮点。“曾侯乙墓竹简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竹简,时代在战国早期。”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介绍,这批竹简均出自墓葬北室,与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内容为遣策,主要是关于丧葬时所用车马的记载。

10月28日拍摄的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竹简——曾侯乙墓竹简。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记者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了解到,曾侯乙墓竹简是中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遣策实物,其中有字简共240枚,记载了200多匹助葬马数量、39种各类车名等,宛若一部战国时期的“豪车”名录。
近年来,考古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典籍类楚简,内容涉及先秦“尚书”类、“春秋”类及“乐”类等类别的文献。本次展出的郭店楚简《缁衣》是战国中期的文本,这篇“理论著作”行文整齐,每章均以“子曰”开头,表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引《诗经》《尚书》中的相关内容来进一步讨论。
战国楚简的发现堪称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成就之一。“战国竹简不仅揭示了经典在先秦的原始形态与丰富流变,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而且填补了许多历史的细节与空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精神世界广度和深度的认知。”罗恰说。
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是中国首次考古发现的秦简牍。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大量秦简牍重见天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秦史的认识。这些深埋地下的竹木遗存,揭开了秦帝国运转的神秘面纱,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
在当日举行的展览开幕式中,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介绍了本次展览中展品的15个“最”,内容涉及国家治理、法律体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十八种》是中国发现最早、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封诊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案发现场勘察记录,使得司法过程有理可据;《法律答问》包含了可见最早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见义勇为的法条、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的举措。
简牍作为极其珍贵的有字文物,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约30万枚,其中湖南省出土简牍20多批、20多万枚,占据了全国简牍出土总量的三分之二。

10月28日,参观者在《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上观看展出文物。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等也悉数亮相,字迹优美、气韵生动,弥补了史籍中对于“小人物”的零星介绍。
长江流域出土的简牍深埋地下,出土时呈现软烂如泥的饱水状态,需经过脱水、脱色等修复步骤才能一睹其字迹。而西北发现的汉简则因环境干燥,出土时便清晰如昨,成为研究丝绸之路上西域边关生活的第一手史料。
翻阅汉代版图,悬泉置是一处从长安至敦煌段丝绸之路上的邮驿机构。本次展览中,多枚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共同呈现了精密的边疆管理系统。当“于阗”“扜弥”“大月氏”等名称一一出现,眼前仿佛演绎着古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于途”的繁荣景象。
从“协和万邦”的商周王朝,经春秋争战、战国兼并,走向实行郡县制的秦汉统一帝国。纵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简牍,观众所见不仅是历史的变迁,更是深植于中华文明、跨越时空而恒久不变的文明光辉。
“文书如果流传到后世,则会褪去其即时、实用的色彩,转化成历史资料和文化资源,从而蜕变为典籍。”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说,出土的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简牍文书,是记录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珍稀文献,不仅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编织出一幅中华文明奠基与成长的全景图卷。

10月28日拍摄的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竹简——曾侯乙墓竹简的部分细节。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10月28日,参观者在《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10月28日,参观者在观看武威汉简甲本《仪礼·服传》。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10月28日,参观者在《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10月28日,参观者在《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