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背后的战略思维

武则天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的故事听起来有点离谱,不知道欧阳修从哪里听来的故事。但是牡丹在唐代从长安移植到洛阳的事却是真的,背后隐藏着更深更深的国家发展战略。

牡丹原产于秦岭西北部山区,秦汉时期主要做药用,汉代独尊儒术,歌颂梅兰竹菊等花卉的风格,牡丹尚不为称道,到了隋朝时期,文化氛围更为包容,牡丹开始成为观赏花卉,到了唐代,长安城开始大面积种植,但是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根据唐朝宰相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开元时期长安有36万2千9百9十户,人口超过百万。这样的人口规模和方式的农业生产力严重不符,这一点可以从后来白居易的诗中得到证实。

白居易的《牡丹芳》表面上展现了牡丹的美,京城长安的人对牡丹的喜爱,但从后四句就知道白居易实际上是忧心忡忡,老百姓都种牡丹了,粮食(稼穑)问题怎么办?

注意,白居易这首诗写于元和年间,这个时候长安的人口已经下降到24万多户,少了12万户,差不多50万人口,但长安仍然有百万人口。

武则天不愧是一代懂得国家发展战略的女王,不仅迁徙长安十万人到洛阳,而且把牡丹种植调整到洛阳,当然也包括四川以及河南其他地方,甚至甘肃。

开元时期洛阳人口大概是长安的三分之一,12万多户,而且邙山一带因为战乱田地荒废,武则天在此建立牡丹种植经济园,可能是中国第一个经济作物产业园。

牡丹种植在洛阳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洛阳在安禄山叛军和回纥的蹂躏下走向衰败,元和年间洛阳人还不到开元时期的十分之一,不到同时期长安的二十分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牡丹产业园荒废,长安又成了牡丹种植中心,白居易对此忧心忡忡,这下《牡丹芳》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洛阳   长安   郡县   秦岭   牡丹   开元   忧心忡忡   唐代   人口   时期   战略思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