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李阿姨最近差点吓破胆。那天傍晚,她和女儿、外孙、外孙女在客厅一边吹着空调一边等锅里红豆汤煮好,满屋弥漫着豆香和凉意。
可没过一会,家里三个人突然开始头晕、恶心,还有点喘不上气。李阿姨本以为是天太热才不舒服,直到小女儿突然倒在地上,她才慌紧地拨了120。
医生赶到后,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厨房是不是门窗都关着?家里有人用燃气做饭?”
这一问,李阿姨才反应过来,家里空调一直开着,门窗紧闭,燃气灶还煮着红豆汤。
医生说,症状看着就像一氧化碳中毒,“现在夏天,这样的事没少发生,你们真是太危险了”。李阿姨直到上了救护车,脑袋还懵着。夏天吹空调、煮饭,这不就是家家户户的常态吗,怎么就中毒了?
医生的这番话,恐怕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空调房紧闭门窗使用燃气、炭火,极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危险往往悄无声息地靠近 。
一跟亲戚聊起这事,李阿姨家都吓得冷汗直冒。很多人都觉得一氧化碳中毒是冬天烧煤、取暖才会有的事,但其实夏季这种“反季节中毒”每年都能见到 。
根本原因就是空调房门窗紧闭,空气流通被人为“堵死”,只要屋里有燃气灶烧水、暖锅、烧烤、炭火这些操作,危险就会随时降临。
有权威医生王幸(杭州市急诊医学专家)就反复提醒: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嗅的“隐形杀手”,浓度升高后人很难在第一时间察觉,很多人等感觉头晕、乏力时,身体其实早已处在危险边缘 。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很简单:这种气体进入肺部,会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液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轻度会让人头痛、反胃,重度时可能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年夏季住院的一氧化碳中毒案例中,近三分之一发生在空调、门窗紧闭场景 。
有时一顿危险的火锅或一锅红豆汤,就可能威胁到一家人健康。
如果你的生活里也有以下三种习惯,可得提个醒:
空调房紧闭门窗用燃气煮饭、煲汤
夏天为了保持凉爽,很多人做饭时把家门窗全关上,实际上厨房燃气燃烧不充分就会产生一氧化碳,没有新鲜空气流通,气体积聚就容易出危险。像李阿姨家这种“开着空调煮汤关门关窗”的习惯,属于典型的中毒高发场景。
空调房吃火锅、烧烤(包括用无烟炭)
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家吃炭火锅或自助烧烤,担心油烟和异味,开着空调还要把门窗封死。
其实炭火或燃气燃烧不充分,都会发生一氧化碳大量溢出。2024年8月,上海一网友在无窗包厢里吃炭火烤肉,短短1小时,7人全部出现头晕、呕吐等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医生统计,这种场景下中毒风险比冬季还高。
开空调长期在车内或密闭空间休息
夏天在车里吹空调时关门关窗,发动机长时间运行,也极易积聚废气。如果排气管堵塞或密封不严,尾气(含大量一氧化碳)会通过空调口进入驾驶舱。
杭州有案例显示,仅需1小时,就能导致严重一氧化碳中毒,危及生命。
这些场景的共同点,就是“封闭空间、无空气流通+燃气或燃料燃烧”。只要出现这两大条件,危险很难察觉,等到症状显现,往往就很难靠自己自救。
做饭、炖汤、火锅时,空调房一定要定时开窗排气,每工作10-20分钟,打开厨房窗户或门,让自然风流通,别追求“凉快一动不动”;
尽量采用电磁炉等无明火电器烹饪,减少燃气使用或者提升厨房排风设备等级,家中长期以燃气、炭火作为主动力的,一定加装合格的通风吸排系统;
密闭空间内别用炭火做饭、取暖或烧烤,车内空调不可长时间开闭窗休息,车子停下时优先切断发动机,打开门窗透气。
一氧化碳报警器是低成本高收益的防护神器,建议安装带有一氧化碳报警功能的检测器,早期有不良气体泄漏,能及时预警,多数产品价格不到100元。
如果家里有人出现头晕、乏力、恶心、手脚冰凉甚至意识模糊等症状,不要犹豫,马上开窗通风、撤离现场并及时拨打120就医。别以为这是“空调病”,有时真的是命悬一线。
医学共识普遍认为,一氧化碳中毒没有安全季节,最关键是在日常中养成良好通风、科学用气的习惯。健康,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里。
现在开始习惯性通风、合理用火、安装报警器,你和家人才能真正安心每一个夏天。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热҈ ҈热҈ ҈热҈!夏天吹空调,警惕这件事_仙居县人民政府
2. 买来无烟炭在家烧烤,结果一家子“CO中毒”!
3. 一家4人在空调房中毒,很多人夏季都这么干!医生:千万别忽视这件事
4. 一家4口在空调房中毒,很多人夏季都这么干!医生:千万别忽视这件事
5. 空调房里煮红豆汤,一家六口四人中毒,医生:警惕这些危险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