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慈母京东食堂包饺子:一碗热汤饺里的家风与担当

2025年4月,一段“七旬老人在京东食堂包饺子”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画面中,身着浅灰色家居服的老人戴着口罩,指尖翻飞间将面团捏成饱满的月牙状,身旁的不锈钢托盘里整齐码放着百余个饺子。她不时抬头询问员工:“肉馅咸淡够不够?”“醋碟要不要多加点蒜?”亲切如邻家奶奶的模样,让网友纷纷感叹:“这才是企业家精神最温暖的注脚。”

新闻公开图片

灶台前的“大家长”:从家庭到企业的温情传递

据拍摄者回忆,老人凌晨六点便来到食堂准备馅料,案板上摆着泡发的香菇、现剁的五花肉和新鲜韭菜——正是江苏宿迁的家乡风味。“刘妈妈说,饺子要包得严实,就像一家人的心要拢得紧。”一位目睹全过程的厨师透露,老人特意交代厨房选用员工家乡的面粉,“她说在外打拼的孩子最想家味”。

新闻公开图片

午餐时分,老人亲手将煮好的饺子盛进瓷碗,遇到年轻员工还会多添一勺热汤:“慢些吃,别烫着。”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关怀,让不少员工红了眼眶。有程序员在朋友圈分享:“接过碗时才发现,阿姨的手因为长时间沾冷水有些发红。她明明可以坐在办公室,却偏要和我们一起排队打饭。”

事实上,这并非老人首次参与企业日常。在京东宿迁总部的员工宿舍区,常有员工撞见她检查热水器是否正常;在新建的物流园区工地,她曾戴着安全帽查看宿舍床铺的牢固程度。正如京东内部流传的一句话:“刘妈妈的关心不是作秀,是把每个员工都当成了自家孩子。”

新闻公开图片

饺子之外的担当:从个人善举到社会责任的延伸

如果说食堂里的忙碌是小家温情的外溢,那么老人对社会责任的践行则展现着更广阔的担当。在老家江苏宿迁光明村,每年除夕她都会带着儿子准备的年货,挨家挨户看望留守老人;疫情期间,她悄悄向当地医院捐赠了5000件防护服,却叮嘱不要透露姓名。“她总说,好日子是大家帮衬来的,不能忘了本。”村民王大爷记得,老人曾自掏腰包为村里修水泥路,铺路时还亲自蹲在地上拌砂浆。

这种“泥土味”的责任感,深深影响着京东的企业文化。从“员工宿舍必须设独立卫生间”的硬性规定,到“快递小哥子女教育基金”的设立,许多充满人文关怀的政策,都能追溯到创始人家庭对“义利兼顾”的坚持。正如视频下一条高赞评论所说:“当老板的母亲都愿意为员工洗手作羹汤,这个企业差不到哪儿去。”

来源新闻公开图片

流量时代的温暖镜像:当企业家精神照进日常

事件发酵后,网友的讨论超越了简单的“暖心”层面。有管理学者指出,老人的行为打破了公众对“企业家家庭”的刻板印象:“她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发表演讲,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真正的社会责任,始于对身边人的尊重。” 这种“去光环化”的亲民形象,恰好击中了当代社会对“真诚”的渴望。

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折射的家风传承。在刘强东的公开演讲中,他多次提到母亲的教诲:“做人不能忘本,做生意要对得起良心。”从早年在中关村摆柜台时坚持卖正品,到带领京东建立行业首个“员工大病救助基金”,这种根植于乡土的价值观,正通过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无声传递给新一代职场人。

结语:平凡举动中的精神图谱

当七旬老人的手在面粉与清水间翻动,她揉入饺子的不仅是家乡的味道,更是一个家庭对“责任”二字的理解——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世道人心的责任。在流量容易让人迷失的时代,这样的画面之所以动人,或许正是因为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来不是冰冷的商业数字,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与担当。

正如那位收到饺子的员工在留言区写的:“吃着阿姨包的饺子,突然觉得工作不只是谋生,更是在一个大家庭里,和一群值得信赖的人,一起把日子过得更暖和些。” 这碗饺子的热气,终将散去,但留在人们心里的温暖,正在悄悄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科技   家风   热汤   慈母   食堂   员工   饺子   老人   宿迁   责任   社会   企业家   精神   家庭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