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游的后果?游客大增7亿人次,超50%景区亏损,民宿狂开33万家

大家好,我是蓝白。

我生性不爱热闹。

这里所谓的“热闹”分两种,一种是陌生人社交,基于礼貌装作很热情,手不知道往哪放只能插兜掩饰,只想草草结束逃离。

另一种是假期旅行,人挤人车堵车,挤爆的枢纽地铁站,汗味烟味香水味抖音外放哭闹大喊大叫,烦躁渗到身体的每个毛孔。

往年挂嘴边的话:我要出去和别人挤,我就是狗。

对不起,今年当狗了。

习惯了家里蹲的我,五一破天荒自驾了1000多公里,从我待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想给平淡无味的生活来点调剂,结果酸爽过头了,现在想到景区人头攒动高速并排龟速车导航路线红到发黑就会应激。

今天这一期,想从假期服务消费聊起,再聊这几年旅游人次、景区酒店旅行社的现状,再延伸到国人旅游方式、消费和生活理念的变迁,稿子写了好几天,没有平时出抢时效的宏观类视频那么快,但我觉得至少还算全面吧。

服务消费的两个侧面是:旅游和电影院。

今年五一前三天,出行人次创纪录的突破了3亿人。

这个数字的含金量还是很足的,去年把非营业性小客车(私家车)纳入到客运量统计里,把自驾的去掉,只看营业性客运,也就是大巴普快高铁航班航运加起来,今年的增速更高,地铁客运量、城市拥堵指数也都处在历史同期高位。

出入境比往年更火,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近两倍,老外越来越多了。

出境有点意思,日本越南航班增长高达60%,往年最热的泰国反而降了快30%,大家都懂的。

电影院就有点冷了。

我就去看了个幽灵公主,感觉还不错,下午场有点稀稀拉拉的,毕竟哪吒那种各类buff叠满的现象级片子,还是可遇不可求,也可能是今年五一排片少吧,五一的票房和人次比去年直接砍了一半,延续了清明档的弱势。

旅游的火爆已经持续好几年了。

看最近几年的出游数据。

2022年最低,低到25.3亿人次,2023年解冻,猛增到48.9亿人次。

2024年继续释放,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大增7.24亿,两位数的同比增幅,距离2019年历史高点的60亿人次,只有一步之遥,看今年的出行数据,破60亿人次几乎没有悬念。

和朋友聊起来,本以为23年旅游也就报复一下,结果24年报复的更狠,25年是直接玩命了。

所以你会理解为什么人们一边骂着人挤人,一边又出去人挤人。

一方面是群体心理补偿,憋坏了,看开了,活明白了。

有钱有闲是一种玩法,没钱的穷游也是一种玩法,买普快硬座,住青旅,能公交地铁就不打车,自带大水杯,逛免费的博物馆公园步行街。

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假期太少了,明面上有115天假期制度,加上周末双休,一年365天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关键是很多人落实不了啊。

假期很多,但那不属于我,《人民日报》2018年做过一个调查,只有11.9%的人能双休,剩下的要么单休,要么无休。

年年吐槽,年年人从众,国人吃喝玩乐的天性被压抑的太狠了,算了有点跑题,再说下去我又要啰嗦5天8小时了。

一边是旅游人次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另一边是景区的巨额亏损。

去年出游人次大增7亿以上,景区一个比一个亏的凶。

2024年,18家人工景区或自然景区领域的上市企业里,14家企业的应收和净利润下滑,大多降幅都达到了两位数。

听说五一的桂林拥挤程度堪比马六甲海峡,知道的是在划竹筏,不知道的还以为草船借箭呢。

可手握两江四湖水上游特许专营权40年、银子岩66年经营权等稀缺资源的桂林旅游,从2020年至2024年,除2023年短暂盈利,其余年份全都在亏,累计亏损近10个亿。

尤其是去年,营收降了7.58%,净利润暴跌1830.7%,亏了2个亿。

公司给的解释是去年特大洪水客流少了8%,天气当然不背锅,主要还是当初步子迈太大了。

2013年,桂林旅游花1个亿收购了罗山湖旅游,结果停工到现在,同年收购的商业地产项目股东纠纷长期空置。

集团下面的汽车运输公司因为交通方式多元化在亏,丰鱼岩公司因为位置问题客流减少在亏,总之除了银子岩和两江四湖的游船外,都在亏。

还有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的仙境张家界,比桂林旅游亏的更狠,曾被誉为“山水旅游第一股”,已经连亏五年,总共亏了13个亿,单去年就亏了近6个亿。

两个原因:1,上市的张家界名字起的好,可惜并没有武陵源和天门山的经营权,靠的是索道,客运,观光电车,旅行社和酒店赚钱,唯二的两个景区是宝峰湖和大庸古城。

2,问题就出在这个大庸古城,当初趁着古镇热急匆匆上马,觉着有人间顶级山水也得配上人文啊,投了20多亿,从建成之后一直在亏,日均售票不到20张,形同空城。

你看桂林旅游和张家界的相似之处,只要跟漓江、武陵源稀缺资源有关的都不会亏,世界级的美景是老天爷赏饭吃。

可领导们股东们都想做大做强,收购的非核心景区,新建的人造景区,休闲娱乐的商业地产,全都亏到姥姥家了。

还有西安文旅三兄弟,主营酒店旅行社的西安旅游,扣非净利润已连续12年亏损。

手握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古城墙的曲江文旅连亏三年,每年都亏两个亿左右。

旗下多家老字号饭店的西安饮食,扣非连年亏损1到2个亿。

按理说不应该啊,大唐不夜城是网上最先也是最会整活儿的,别地儿的文旅局都不懂咋上抖音的时候人家就开始不倒翁小姐姐了,钟楼回民街大雁塔的客流,放眼全国全年不分假期工作日都称得上夸张。

人多,钱花不到地方白搭。

西安旅游的主营里,也就旅行社能赚钱,直营酒店的压力,远超华住亚朵那些连锁酒店。

曲江文旅亏的一点也不冤,去大唐不夜城只逛不买的汹涌人潮,空有流量不能变现,像极了宏大叙事却没有商业价值的知识区UP。

以放开后报复最狠的2023上半年为例,大唐不夜城接待游客4244万人次,按同期6586万元的营收,每名游客贡献的收入是:1.55元。

重要的是别人欠它的钱,这年头要钱的是孙子,欠钱的是大爷。

曲江文旅的主营是受托运营管理景区,赚的不是门票而是管理酬金,截至去年底,曲江文旅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高达11.77亿,最大欠款方就是西安曲江新区事业资产管理中心,是实控人的曲江新区管委会的下属单位。

换个思路:爹欠儿子钱,反正都是你家的,肉烂在锅里,要有觉悟,算总账,算大帐,算整个西安城市流量的账。

不信你,看大西北多少人想在西安安家,曲江地价房价都涨成啥样了。

还有云南旅游,连亏四年,累计亏了13.13亿,今年一季度还在亏。

有没有一种可能:把景区当成一门生意来做甚至上市融资增发扩张收购,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景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公共属性,景观是当地的,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某种程度上应该属于全国人民的。

而资本市场是逐利的,这种目标冲突导致景区上市后,可能牺牲长期价值换取短期业绩。

云南旅游的主题公园,张家界的大庸古城,桂林旅游的罗山湖,都陷入到了做大做强的扩张陷阱里。

好比一个厨子守着百年传承的独家秘方,放着最拿手的招牌菜不去精益求精,反而借钱开起了奶茶店、烤串摊,最后发现顾客根本记不住他的新花样,连原本冲着秘方来的老客也被难吃的杂烩吓跑了。

剥离了地理基因和历史语境的复制品,连安慰剂都算不上。

而且,大多景区类上市公司实控人是地方国资,决策流程冗长,容易受外力干预。

之前刷到导游小黑的视频,他说话很直白:外行领导内行。

还有人造景区的重复匮乏,旅游体验很差劲,就那什么满街文创店章鱼小丸子我在XX很想你的古城古镇,占着交通便利人文故事位置优越评上的5A,在川西、西藏、青海、新疆面前,哪怕只是沿路的一瞥,也是对那些靠门票索道挣钱的景区降维打击的无敌美景。

景区在亏,酒店也不太好过。

上市酒店四巨头,锦江酒店、华住集团、首旅酒店,还有亚朵,去年的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日均房价以及入住率都在下滑。

华住已经突破万店,但净利润同比降了25%,锦江营收和净利润都在降,亚朵倒是赚了12个亿,但靠的是卖枕头和被子。

2023年那样随意涨价的好日子,不会一直都有的。

酒店至少生意还算稳定,省会地市开遍了就开县城,房间降价了就卖周边,22年都能熬过来现在这点小风浪算得了什么?

相比稳定的连锁酒店,疯狂开张的民宿,已经走到了严重供过于求的高危边缘。

企查查数据,2024全年,我国累计注册近10万家民宿相关企业,今年还在不断新开,截至4月24日,已注册2.5万家。

现存的33.9万家民宿相关企业,其中超过六成企业于3年内成立,开了不到1年的民宿占比26.8%。

相比连锁酒店,民宿无法做到标准化,一次踩坑的回忆能换来永远说不的避雷。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连锁酒店的 “差” 是可预期的,比如空调噪音大地毯脏房间狭窄逼仄,而民宿的 “好”或“差”上下限极大,你永远不知道刷出来的好评P出来的滤镜背后的真实房间是什么样子。

这么想的话,不少民宿和景区有个共同点,比如上联:你一P,我一P,游客来了都懵逼,下联:你不P,我不P,谁来带动GDP,横批:PP更健康。

景区在亏,酒店业绩分化,但也不是没赚钱的公司,比如,靠表演的挣钱了,做出境游的赚钱了,订酒店机票旅行社的互联网平台挣钱了。

像宋城演艺,分散各地的“千古情”景区,既有自投也有轻资产运营,自导自营,大剧场能规模化降成本,声光电的表演虽然也就那么回事吧,却很适合大爷大妈的胃口,给旅行社高返佣,团客一拨接一拨。

还有靠出入境游的众信旅游,也算是吃到了红利。

躺赚的是OTA企业,去年集体盈利,同程旅行营收增长了45.8%,净利润27.9亿。携程最猛,全年净营收533亿,净利润高达172亿,途牛旅游也扭亏为盈。

景区会亏,酒店会亏,旅行社会亏,文旅地产会亏,古城古镇会亏,可你总得订酒店吧?不住5星总要住连锁吧?经济型青旅民宿总得挑一个吧?想要免押金、先住后付、延迟退房、写评价也得登平台吧?

虎嗅文章说,在携程系(携程+去哪儿+同程)、飞猪、美团、抖音的攻势下,传统酒店直销渠道整体占比已经被压缩至低个位数。

什么原因,造成如今这种旅游人次暴涨,旅游行业冰火两重天局面?

看一组数字:中信证券的报告,五一假期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了8%。

但据此计算,人均消费同比只提升了1.5%,也只是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约90%。

根据酒店之家的统计,五一期间,机票价格、非经济型酒店价格、四川、安徽、江苏为代表的部分区域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速,都出现了小幅的负增长,反映旅游行业“量优于价”的特征在延续。

人茫茫多,花的反而变少了,油费住宿费吃喝可以花钱,虚头巴脑的纪念品文创二次消费接驳车别想薅我羊毛。

接着往下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变了。

原来的旅游方式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

现在呢,不为美景之外的人造古城买单,却愿意为一个本地老馆子排队1小时。舍不得买5A景区的索道票,却甘愿徒步3小时去看商业味没那么浓的野山瀑布。

要么是九寨沟黄山武陵源漓江这样的世界级美景,要么像万岁山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新鲜好玩便宜,要么像环球迪士尼那样的顶级IP。

或稀缺、或体验,想让游客从兜里掏钱出来,总要有个站得住脚的理由。

也不能说是旅游方式变了,更应该说是“时代变了”。

教育回报率的边际递减,初婚年龄的增加,近4亿流动人口的“人户分离”,“一代户”、“单人户”和空巢家庭的增长,使大量未婚年轻人,已婚的小型家庭,争相寻找短暂逃避现实得以喘息的出口,仅此而已。

人次的增长,只能说明全社会“活的好累出去走走”的欲望在蔓延,但无法跟“出去就要买买买”的消费意愿划等号。

我记得高中时候看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里面有篇文章叫《论快乐》提到: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对,没有挂碍,才会快乐。

类似的道理,为什么出行人次暴涨,景区亏的一塌糊涂?

因为,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的人们,在短促有限的时间里,宁可挤的前胸贴后背,也要远离那些混蛋的人和事,只是为了体验“心上没有挂碍”的快乐,而不是去做花钱当冤大头的旅游机器。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旅游   景区   后果   游客   酒店   曲江   大唐   净利润   西安   张家界   去年   假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