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泉塔下凉爽流淌,盘歌悠扬,舞步摇曳,龙虾香烈,古今宴乐呼应


夏风悄然拂过宝泉塔斑驳的石棱,四川开江第十二届荷花文化暨“赏荷花·吃龙虾”粉丝消费季,便在这方被岁月浸润的土地上悄然启幕。


暮色渐起,古亭楼阁默立水畔,飞檐翘角如笔锋勾描,在夕照里显影出光阴的棱线。俯览荷塘,荷叶连绵似一张巨大碧毯,铺展于水面,漾起层层叠叠的绿浪。舞台如明珠,安然嵌落于这无垠翠色中央。背后宝泉塔巍巍然,披挂霞光,宛如一位阅尽兴衰的老者,庄重而沉静地俯瞰着脚下即将升腾的尘世欢歌。

当灯火初明,舞台便如幻境般浮起于水光荷影之上。红裳舞者翩然而至,身姿灵动,恍若自田田荷叶深处化生而出的精灵。她们手中莲灯轻摇,点点暖光与台下观众灼灼目光交织缠绕。此时,“律动巴蜀·乐响田城”的盘歌悠然升起,歌声里既有巴蜀山水的豪迈,亦含江流婉转的柔情——袅袅穿破暮色,与四溢荷香一同浮漾于微醺的晚风之中。

细辨舞者身姿,竟与《全宋词》所载史浩《采莲舞》遥相呼应:昔年崇德殿前,上元灯火彻夜,教坊采莲队乘彩舟、执莲花,红罗绰子,云鬟摇曳,在群舞、独舞间变换穿插——舞乐相融,宛然一幅流动的采莲图卷。那舞原非仅供宴乐耳目,更折射出宋人心中对荷花高洁品格的无限仰慕与寄托。


而真正将盛会推入淋漓快意的,是“赏荷花·吃龙虾”那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台下人群熙攘,笑语喧阗。三五围坐的人们,面前小山般堆满油亮鲜红的肥美小龙虾。指尖染赤,颊上堆欢,辛辣鲜香浓烈地浸透了夏夜。大快朵颐之际,抬眼便是台上流光溢彩,耳畔盘歌悠扬不绝。习习荷风,送来无边清凉与暗香——荷的幽雅与虾的浓烈,于此奇妙地交融、发酵;欢声笑语裹挟着歌声香气,久久回荡于这方荷香浸透的小天地。

这“醉”之迷离,竟可追溯至周代董志原——当周族先祖公刘于黄土之上初辟农耕文明,荷花舞便萌芽于古老的赛社祭祀。它曾为“乞雨”的虔诚之舞,道具云盘、云朵、油灯、莲花,无不浸透先民对甘霖润泽、五谷蕃熟、四海太平的殷殷祈求。此舞从“云朵子”“云影子”的巫祝之影里蜕变而出,终于带着农耕文明对大自然的敬畏,从社火喧闹走向华堂高台,成为周文化精神与先民生活祈愿的无声载体。


暮色愈浓,宝塔轮廓沉入深蓝背景,唯有塔尖承接着最后一缕迟归的天光。台上舞影、台下饕客,已与层层叠叠的绿荷融成一片。荷风里的狂欢已奏响序曲,蝉鸣为其低低和声。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一场视觉之雅、听觉之妙、味觉之酣的盛典正华美铺展——人影与绿荷相映,古韵共烟火同燃,绘下宝泉塔脚最令人心醉的夏夜风情。


当盛宴散去,唯余宝泉塔如无言的史官默立中宵,它俯视着人影散尽的荷塘,似乎将今晚的灯火、舞姿、笑语与荷香,尽数纳入它千年不易的缄默里。此夜所有声色与滋味,不过是在它永恒凝视下,人类对古老生命庆典一次微热的重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旅游   宴乐   舞步   龙虾   悠扬   凉爽   古今   暮色   台下   灯火   先民   农耕   荷塘   夏夜   荷叶   化生   云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