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怕啥?父母体检。排队三小时、医生扫片五分钟,报告写着“未见异常”,心里还是打鼓。
漏了毛病咋办?现在AI体检火了,可有的卖功能当噱头,有的技术牛却够不着咱用户。
倒是平台派把AI用明白了,从定制套餐到终身管档案,让体检从“开盲盒”变“踏实事”。难怪不少人说:以后体检,先找平台派,靠谱!
上周陪我妈去体检,回来她瘫在沙发上直叹气:“医院排了3小时队,CT又等1小时,医生扫一眼片子就说‘没事’,我这胸口闷到底是咋回事?”
我翻着体检报告上的“未见明显异常”,心里也没底。
换我是医生,都不敢拍胸脯打包票。这两年爸妈年纪大了,体检成了家里头等大事,可每次都像“开盲盒”:怕排队久、怕医生态度敷衍、怕报告不准,更怕“漏了毛病没人管”。
后来问了做医疗科技的朋友才懂:不是体检没用,是咱没找对“能解决问题的体检”。现在AI体检赛道上,玩家分三拨,我帮你扒扒他们的“真面目”。
比如能测心率的智能手表、带尿检功能的智能马桶,看着新鲜,其实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我邻居去年买了块智能手表,吹能测“心电图”。
结果去医院查,大夫乐了:“这玩意儿当玩具都嫌糙,数据不准!”还有小区公厕的“AI体检小便池”,测个尿常规就出报告。
我家阿姨信了,去三甲复查才发现指标全错。这类玩家专盯怕麻烦的年轻人,可体检的核心是“准”,光有功能顶啥用?
一类是做诊疗的,像鹰瞳科技的眼底AI,能从一张眼底照片里查出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病,现在都进全国1533家基层医院了。
还有商汤的病理大模型、讯飞的医疗大模型,都是能救命的技术。但问题是,这些工具都在医院里,咱普通用户根本碰不着。
另一类是做健康管理的,比如腾讯健康的AI报告解读、微脉的全病程管理,功能看着全,可要么缺场景要么得自己找医院合作,最后成了“给医院卖货”,用户还是找不着北。
直到遇到美年的“健康小美”,我才明白啥叫“把事儿办实在”。
我妈这次体检,小美先根据她的高血压病史、家族癌症史,定制了“心脑血管+肿瘤筛查”套餐——不像以前瞎选项目,钱花得冤枉。
检中做超声,小美实时提醒“甲状腺有个小结节,建议去三甲复查”;检后直接生成“终身数字健康档案”,每月发消息提醒“该测血糖了”“最近血压高,注意饮食”。
最绝的是,我妈在美年做的血常规报告,上周去社区医院开药,医生直接认可,不用再抽一次血。
为啥美年敢说“让用户放心”?不是门店多,是把AI用到了“刀刃上”——专治传统体检的两大疼点:漏诊误诊和资源不均。
我朋友是三甲医院放射科医生,他跟我吐槽:“以前看100张胸部CT,熬到半夜眼睛都花,万一漏个小结节,后果不敢想。
现在好了,AI先筛一遍,标记出有问题的,我只看重点,效率高了一倍,漏诊率也降了。”这就是美年用的AI读片技术,3分钟分析一张CT,准确率超96%,比不少医生还稳。
还有质评,美年每天用AI自动评200多万张超声图像,相当于给基层医生“上课”。比如县城医院的超声科医生。
用了美年的AI系统,现在看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能提高30%,这不是“取代医生”,是把三甲专家的经验“复制”给基层,不管在哪体检,结果都靠谱。
其实AI体检不算啥“黑科技”,就是把以前“靠运气”的体检,变成“靠技术”的踏实事儿。
咱们爸妈那辈人,怕的不是花钱体检,是“花了钱没解决问题”,排队久、报告不准、后续没人管。美年这样的平台派。
毕竟健康这事儿,靠谱比花里胡哨的功能重要多了,咱体检图的不就是个“放心”吗?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