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机辐射会不会致癌,这么多年一直吵个不停。有人说肯定有问题,天天贴在耳边打电话能没风险?
也有人说完全多虑了,要真有害,早就全世界爆发癌症潮了。可到底谁说得对,光靠猜和争是没用的。
近期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终于公布,引发了不少关注。因为这项研究从1999年就开始,追踪了30万人的健康情况,整整22年,规模和时长在类似研究里算是非常罕见的。很多人关心的答案,终于有了一个更靠谱的说法。
先别急着下结论,得先搞清楚手机到底是什么辐射。很多人一听辐射就紧张,以为和核电站、X光一样,其实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手机发出的主要是射频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这类辐射没有足够能量去破坏DNA结构。换句话说,它不会像紫外线、放射性元素那样直接让细胞发生突变。
所以,从物理学角度看,手机辐射和“致癌”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但问题也在这,虽然理论上说没那么可怕,可长期、大量使用手机会不会产生某些慢性影响?这就只能靠流行病学研究来证明。
剑桥大学的这项研究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研究人员把受试者分成几类:几乎不用手机的、每天打电话不到30分钟的、每天打电话超过1小时的,甚至还有极端高频使用的人。
然后在22年里,记录他们的健康状况,重点关注脑肿瘤、头颈部癌症等和手机最可能相关的疾病。
结果显示,所有人群里总体癌症发生率差异并不大,高频使用手机的人脑肿瘤发生率比不用手机的人略高,但差距并没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不确定是不是手机造成的。换句话说,至少没有证据支持“手机辐射一定会致癌”的说法。
然而,这个结论并不是让大家随便用手机就没事了。研究同时提示,一些人群可能对手机辐射更敏感,比如青少年、儿童。
因为他们的颅骨更薄,组织含水量高,电磁波在头部的穿透率确实更强。
再加上他们使用手机的年限会比上一代人更长,这个累积效应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显现。所以,研究人员也强调,对年轻人还是要适当限制使用时间,尤其是别整天贴着耳朵打电话。
再来说说世卫组织的态度。其实早在2011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把手机辐射列为“2B类致癌物”,这类分类的意思是:有可能致癌,但证据有限。
跟它同一类的还有腌菜、咖啡,当时就引发了一阵恐慌。可十几年过去了,新的研究不断补充,整体趋势就是没有发现手机和癌症之间的明确因果关系。剑桥的这项研究,算是进一步加固了这个结论。
总的来说,手机使用和癌症之间的关系,目前来看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存在直接联系。那为什么大家总是担心?
一个原因是癌症的复杂性。癌症的发生往往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单靠一个变量很难完全解释。
另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很多夸大其词的报道把手机辐射和癌症挂钩,却没有告诉大家实际数据。
比如英国这项研究里,30万名长期使用者里,脑肿瘤的发病率和全国平均水平几乎一样,并没有出现“手机党癌症高发”的情况。这就是最直观的证据。
当然,话说回来,手机虽然不至于直接致癌,但过度使用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睡眠。很多人习惯睡前玩手机,一刷就到凌晨,结果生物钟被打乱,熬夜成常态。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癌症风险,这是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的。
其次是眼睛和颈椎,长时间盯着屏幕,眼干、视疲劳、颈椎病都在找上门。
再者是心理问题,手机成瘾导致焦虑、注意力下降,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健康威胁。所以,就算手机辐射风险不大,也不能代表随便用就没问题。
再举个现实的例子,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调查,时间跨度超过20年,参与人数超过40万。
结果同样显示,手机使用和脑癌发病率没有直接关联。这和剑桥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科学界目前的共识基本可以总结为: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手机致癌,但也不能百分之百排除风险。毕竟,癌症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果,很难说清楚哪一个是决定性的。
在笔者看来,这件事真正该提醒大家的,不是过度纠结“手机辐射到底致不致癌”,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更实际的健康影响上。
比如说,打电话时可以用耳机,避免手机长时间贴在耳边;睡觉时尽量别把手机放在枕头旁边;使用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多眨眼、多起身活动。
这些小习惯远比整天担心“辐射”要来得实际。况且,手机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可能让大家都弃用,那就只能选择合理使用。
此外,公众也要学会分辨信息。网络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手机辐射致癌”的故事,其实没有科学依据,有的甚至是为了博眼球。
真正可靠的数据来自长期、大规模、同行评议的研究。剑桥大学这项22年的随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告诉大家,至少在目前已知的数据范围内,手机不会成为癌症的主要威胁。
换句话说,该用还是要用,但要懂得适度。不要过度神化辐射,也不要完全不当回事。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基于证据,保持谨慎,同时不过分焦虑。
毕竟,人类健康的威胁远不止手机,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这些早就被明确证实和癌症相关,却往往被大家忽视。相比之下,手机辐射的问题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想强调一点,科学研究永远是动态发展的,今天的结论不代表永远的结论。未来如果有更长期、更大规模的数据出现,也可能带来新的发现。
但至少在当下,根据几十万人超过二十年的随访结果,大家没必要再把“手机辐射致癌”当成心病。
真正该做的,是从生活方式上全面改善,减少那些已经确定的危险因素,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更关键的地方。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衣淼.手机对人体头部电磁辐射不确定性分析[D].吉林建筑大学,2023.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