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饲料”也能上我们的餐谱了?近来一款标榜“人类饲料”的代餐粉引发关注,上线72小时便狂销2.4万份。“两勺粉解决一餐饭”,正在慢慢改变部分年轻人的饮食观念,但其背后的健康隐忧却值得关注。
代餐的雏形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食物,到了2013年,一位硅谷的程序员以“修复饮食BUG”的精神,发明了代餐粉,来满足整个团队在高强度工作中的营养需求。这种极富“极客精神”和“效率主义”的饮食方式,确实切中了当代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高的痛点,写得明明白白的营养成分,仿佛让人可以数字量化自己的身体和时间。很多年轻人甚至把这种类似“手机充电”的方式,看作是饮食的进化。
不少代餐品牌也在通过营销,左右着年轻人饮食观念的改变。例如“人类饲料”的噱头,虽然被许多网友称作“侮辱性极强”,但商家正是利用了“打工人”的自嘲和无奈,直言其设计灵感源于“猫粮、狗粮”,用PUA式的营销给消费者“牛马”暗示,让人渐渐忽视饮食对于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
种种原因,代餐市场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500亿元。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市场上超过50%的代餐产品未能达到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最低能量标准。很多“高蛋白”“高纤维”“低糖”等亮丽标签的背后,存在着虚标营养成分、营养素结构失衡等问题。长期以代餐粉作为主要食物,会让自身健康亮红灯,已经有医学专家提醒,如果长期缺乏正常咀嚼和消化所需的生理刺激,可能导致牙齿、口腔肌肉等器官出现退行性改变。
要让代餐粉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国家标准绝不能缺位,出台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行业规范,才能促使整个代餐市场良性发展。同时,代餐品牌应该把更多资源放在研发投入上,真正做到营养到位而非营销到位,少玩些炒作焦虑的把戏,比起“人类饲料”这样的标签,“代餐代替不了一日三餐”之类的温馨提醒更能让人共情。
吃饭不仅仅是营养的补充,也是生活、社交、文化的一部分,简单地把营养成分与健康画等号,是对饮食的误读。在生活、工作进入快车道的当下,年轻人切莫为了追求进食效率,让健康成为代价。专家常常提醒的细嚼慢咽,才是兼顾效率与健康的至理。
那位食堂阿姨在毕业典礼上的朴素发言,之所以能感动万千网友,正是话语间传递出的温情与“饭香”。民以食为天,不只是诠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真谛,也在呼吁人们去享受美食的滋味,生活的滋味。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