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都讲几遍了还不会?下次考试再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样的指责声熟悉吗?在那声音里你有没有感受到无助或者令人心疼?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的家庭中并不少见。我们关心孩子的未来,却常常在焦虑中不知不觉地夺走了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对知识本身的好奇与热爱。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教育监工”,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了冰冷的数字游戏:期中考试多少分,班级排名第几,今天又完成了多少课外练习……我们以为这是在督促孩子,却未曾想到,这份源于爱的焦虑,恰恰可能熄灭了孩子心中求知的火花。
放下焦虑,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前提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或许能给我们启示。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其中,自主感——即对自己行为有选择权和控制权的感受,是激发内在动机的关键。当孩子感到被外在压力和控制所驱使时,他们最初的好奇心和兴趣就会逐渐消散。

这就像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指出的:“唯一能深刻影响他人的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调适的学习。”而当我们不断用分数和排名来衡量孩子,实际上是在用外部评价取代了他们内心的声音。久而久之,孩子不再为“我想知道”而学习,而是为“让爸妈满意”而学习。这种动机的转变,对长远的学习发展是致命的。
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孩子,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相反,它需要家长付出更多智慧和耐心。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将一辈子相信自己是个笨蛋。”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尊重这种差异,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

具体该如何做呢?
从“监工”转变为“陪伴者”。当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必紧盯着每一个笔画、每一道计算。相反,我们可以在一旁阅读自己的书籍,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当孩子遇到难题,我们不应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你觉得可以从哪里找到突破口?”这种陪伴的姿态,传递的是信任而非监督。
重新定义“学习”的范畴。学习不只发生在课本和作业本上。孩子观察蚂蚁搬家是学习,拆装旧玩具是学习,甚至发呆思考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在学习中需要的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挑战,而非遥不可及的目标。允许孩子在广泛领域中探索,他们更可能找到真正点燃自己热情的火种。
用过程性评价替代结果性评价。 比起“这次考了多少分”,我们更可以问“今天有什么新发现?”“哪个知识点让你觉得特别有趣?”这样的问题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过程本身的乐趣,而非仅仅盯着最终分数。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指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活动的选择、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当孩子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主解决了一个难题,这种成就感会实实在在地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更愿意接受新的挑战。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那些真正留在记忆深处、转化为我们能力一部分的知识,几乎都是在自由、愉悦的状态下获得的。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这种由广博兴趣导向专深研究的学习路径,恰恰需要足够的心理自由和探索空间。
当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完全忽视成绩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调整心态,把考试看作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工具之一,而非终极目标。就像一位智慧的母亲分享的:“我告诉孩子,分数只是告诉我们哪里还需要继续努力的地图,而不是评判他价值的标尺。”
纪伯伦有这样的诗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的子女。他们经你而生,非为你而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或许能真正放下焦虑,不再试图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未竟理想或维系自己的面子。

把试错的权利还给孩子,把走弯路的权利还给孩子,把按照自己节奏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也许短期内,他们的成绩会有起伏,但长远来看,他们获得的是面对快速变化世界的最重要能力——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爸爸妈妈们,让我们一起尝试:少一份质问,多一份好奇;少一份比较,多一份看见;少一份控制,多一份信任。当我们真正放下内心的焦虑,不再紧盯着那些冰冷的KPI,我们或许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眼中求知的光芒,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明亮持久。
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填充一个空容器,而是点燃一团火焰。而火焰的点燃,需要的是氧气而非压力,是空间而非束缚。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