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65年,深秋的风透着丝丝凉意,吹进那宽敞的库房。陶朱公,也就是范蠡,正站在这空荡荡的库房之中,看着最后一箱铜钱被饥民们满心欢喜地抬走。管家站在一旁,满脸疑惑,他实在不理解主人的举动,只看见主人对着这空空如也的库房,竟然抚掌大笑起来。
这个范蠡可不简单呐!他曾三次登上财富的巅峰,拥有万贯家财,富可敌国,可又三次毅然决然地主动归零,散尽钱财。他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奇男子,是史上最懂“重启人生”的人。他的一生,用了整整六十年的光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谜题:当功名利禄就像熟透的果子,伸手就能摘到的时候,为什么偏偏有人要选择急流勇退,放弃这一切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实在是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起:寒门狂生的逆袭路
“范疯子又来啦!”会稽城头的卫兵们一边笑着,一边互相捅捅胳膊肘,眼睛盯着那个披头散发的年轻人。只见他光着脚丫,“啪嗒啪嗒”地跑过石板路,时不时还挥舞着手臂,嘴里念念有词。这个年轻人就是26岁的范蠡。
平日里,范蠡总爱往酒肆里钻,往那儿一坐,就开始高谈阔论。他对《孙子兵法》那可是倒背如流,讲起里面的战术谋略,头头是道,眼睛里还闪着光。可他的行为又让人捉摸不透,看到路过的豪华马车,他不但不羡慕,还“呸”的一声吐口口水,嘴里嘟囔着:“这有什么了不起!”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是个怪人,谁都想不到,这个出身楚国宛城郊外,曾经天天放牛的“狂生”,其实心里打着最精明的算盘。
他故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得狂放不羁,就是为了筛选出真正能赏识他的伯乐。终于,他等来了文种。文种坐着车驾路过,范蠡一看,机会来了!第一次,他装作不经意地冲撞了文种的车驾,文种只是皱了皱眉头,让人把他拉开。范蠡不甘心,第二次又故技重施,文种这次有点好奇了,让人把范蠡带到面前,可范蠡还是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直到第三次,文种的车驾再次被范蠡故意冲撞,文种心想,这个年轻人三番五次这样,肯定有什么目的。于是,他决定和范蠡好好聊聊。
这一聊可不得了,两人就像失散多年的知己,在一间小茅屋里闭门畅谈了三天三夜。据《越绝书》记载,当时竹简堆得比人还高,他们从天下局势谈到治国方略,从军事战术谈到民生经济,越聊越投机。他们就像春秋版的“创业合伙人”,怀揣着精心准备的《灭吴十策》这份“商业计划书”,就此开启了改变历史的伟大征程。
承:囚徒与国师的AB面
公元前494年,太湖上的战船熊熊燃烧,黑烟滚滚,遮天蔽日,仿佛预示着越国的灾难。刚即位不久的勾践,年轻气盛,满腔热血,一心想着要向吴国复仇。范蠡站在一旁,眉头紧锁,苦苦劝阻:“大王,夫差此人野心勃勃,眼带凶光,此时贸然进攻,必成祸患呐!”可勾践根本听不进去,他大手一挥,带着越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地撞向吴国的铁甲。
结果可想而知,越国战败了。战败的消息传来时,范蠡正在给难民分发最后半袋粟米。看着那些饥寒交迫的百姓,他心里满是忧虑。可这个曾准确预言夫差会带来灾祸的谋士,此刻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陪君主勾践去吴国为奴。
在吴国的日子,那简直不是人过的。他们被关在石室里养马,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又脏又破的地方。但范蠡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把这苦难的日子当成了修炼自己的好机会。他教勾践如何通过尝粪便来辨别疾病,以此来讨好夫差,获取信任。而他自己呢,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用树枝在地上推演商道。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可不是乱画的,后来都成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这句经商口诀的雏形。当看守的吴兵聚在一起赌钱玩乐的时候,这个看似普通的“马夫”,已经在默默地参透经济周期波动的奥秘了。
转:首富的归零艺术
终于,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越国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在越国灭吴的庆功宴上,那场面热闹非凡,灯火辉煌,众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可就在这时,范蠡却悄然离开了。他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独自登上了一艘扁舟,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临走前,他给好友文种留下了“兔死狗烹”的警句,劝他也赶紧离开。可文种舍不得这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没有听范蠡的劝告。结果,没过多久,就被勾践赐死了。而范蠡呢,他化名为“鸱夷子皮”,来到了齐国海滨。他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现代创业者,决定在这里重新开始。
他从煮盐这个小生意起步,先承包了十亩盐田。这十亩盐田,就像是他创业的第一桶金。他起早贪黑,精心钻研煮盐的技术,改进工艺。仅仅三个月,他的资产就翻倍了。同行们一看,都红了眼,纷纷跟风效仿。可范蠡早就料到了这一步,他已经转行做漕运了。他运用“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操盘术,在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就像扔粪土一样果断卖出;在价格低的时候,就像收藏珠宝一样大胆买入。就这样,三年时间,他就聚财千金,再次成为了首富。
但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他的“散财周期律”。每次当他成为首富,拥有巨额财富的时候,他就立刻选择归零,把钱财散尽。在陶丘经商的时候,他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精准预判粮价波动。灾年的时候,他不但不趁机囤粮涨价,反而开仓放粮,还对着百姓们说:“此非吾财,乃天赐之财。这些财富不是我个人的,是上天赐给大家度过难关的。”这种对待财富的态度,就像把财富当成流动的水,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司马迁在《史记》中都忍不住感叹:“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意思是说,范蠡三次迁徙都能在天下成名,他可不是随便离开,每到一处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合:历史长河中的镜像
从《国语》里那个面对困境“颜色不变”,冷静沉着的谋臣,到民间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神仙,范蠡的形象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雪球,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层层神化。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社交媒体一样,总是热衷于“造神运动”。人们把自己对完美人生的所有想象,都一股脑地投射在这个既能在政治舞台上建功立业,又能在功成名就时全身而退的古人身上。
楚汉相争的时候,张良手捧着《范子计然》,如获至宝,日夜研读。他从范蠡的智慧中汲取灵感,为刘邦出谋划策,在乱世中成就一番大业。明末时期,商人们把“陶朱公”范蠡的画像恭恭敬敬地供在账房里,每天上香祭拜,希望能得到他的庇佑,生意兴隆。直到今天,浙江商帮还流传着“古有陶朱公,今有浙商雄”的谚语。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范蠡的敬仰,更是一种传承,传承着他的商业智慧和处世哲学。
这种跨越了两千年的共鸣,或许正是源于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生存智慧。我们既要像勇士一样,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和魄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也要像智者一样,懂得见好就收,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手中的功名利禄,回归本真。
站在太湖畔的范蠡祠前,看着那香火缭绕,人来人往,都是些前来求财的芸芸众生。我不禁想起范蠡在散尽家财时说的那句话:“财者,如握沙于掌,紧则失,松则存。”财富这东西,就像我们用手握住沙子一样,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只有放松心态,看淡财富,它才会在你身边留存得更久。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在股市、楼市中焦虑地翻滚,为了财富和地位拼命奋斗。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学学这位古代顶流的“归零勇气”呢?如果是你,处在人生的浪潮之中,会在第几次巅峰时选择急流勇退呢?是第一次功成名就的时候,还是在积累了无数财富之后?又或者,你根本就舍不得放弃那来之不易的一切?不妨在心里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也许,从范蠡的人生中,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史实来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国语·越语》《越绝书》《吴越春秋》)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