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成立,毛泽东看过任职名单后,暴怒: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1937年8月22日,当卢沟桥的烽火逐渐蔓延至全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正式成立了。

这支队伍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从出生起就担负着联合兄弟,抵御外侮的职责。在全面抗战已经爆发的当下,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都很重视它。选择哪些人来带领这支队伍,都由毛主席亲自过问,亲自定夺。

8月23日,八路军成立的第二天,一份八路军高级将领任命表就送到了毛主席办公的窑洞里。毛主席接过任命表,逐字逐句地看完,眉头越皱越紧。

看到末尾的那个名字后,毛主席的脸染上怒色。他重重地哼了一声,“啪”地一下把名单拍在桌子上:“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毛主席的性格很沉稳,平时很少发火。突然吼这么一句,别说送表的小战士被吓到了,连警卫员心里都有点打鼓。

那么,这张任命表到底有何不妥之处,让毛主席发这么大的火?事情还要从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叫罗炳辉,云南人,脾气犟,话不多,但能打。十一岁时,罗炳辉就敢和地主对骂,还一个人跑到县城把地主给告了。从这之后,打倒土豪劣绅的目标就刻进了他的人生。

1913年,十六岁的罗炳辉见恶霸被军队整治,便萌生出了参军的念头。他揣上包裹,蹬着草鞋,足足走了12天,走完上百公里的路程,去昆明参军。年幼的他不知道,当兵不是想当就能当的,他既没人脉又没后台,根本没有部队要他。于是,罗炳辉就待在昆明做小工糊口,直到两年后的一天,才被招进唐继尧的部队。

罗炳辉能吃苦,作战勇敢,很快得到军中领导赏识,一路升职,最后成为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此时的罗炳辉以为自己找到了能追随一生的明主,但他跟着唐继尧去香港后才发现,唐继尧和他接触过的地主乡绅没什么两样。他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吃士兵的肉,喝穷人的血,什么救国救民全都是骗人的。

罗炳辉心灰意冷,当即就留下一封信,离开了香港。回到大陆的罗炳辉依然待在滇军队伍里,还跟着北伐军打了北伐战争。但此时的他仍然不知道要跟着谁混,才能为穷人打一个天下出来。直到有天在南昌,罗炳辉听到了共产党人朱德的讲话。朱德说,工农兵要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军阀、土豪劣绅;只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种,有饭吃,中国才有希望。

一番话差点把罗炳辉听哭了。此后,朱德只要一讲课他就去听,命运也在不知不觉中给他指明了方向。

1929年,罗炳辉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在党的指示下,他活跃在赣西一带,带领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打下万安,动员群众拿起武器,打土豪,打劣绅,让红色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可以说,赣西革命根据地能得到巩固和扩大,罗炳辉有很大的功劳。毛主席听闻罗炳辉的光荣战绩后,特意拍了电报夸赞罗炳辉:“此人勇而有谋,为求真理,甘弃旧职,可用也。”

有了毛主席“背书”,罗炳辉很快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军长,后又成为红九军团军团长,在长征中拱卫中央红军,多次杀出重围。最危险的时候,罗炳辉腿部中弹,却仍然半步不退,顶着腿上汩汩冒血的伤口镇定指挥。抢渡湘江、险渡金沙江、穿越彝区……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所向披靡,带着必胜的决心拼死作战,最后顺利与中央红军主力会师。

就如毛主席说的那样,罗炳辉有勇有谋,既有作战能力又有领军能力,是革命队伍最需要的那种人才。如无意外,长征过后,他会凭着实打实的军功再次往上升,但命运弄人,罗炳辉的升职命令还没下来,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了。

为了统一战线,抵御外侮,国共开启了第二次合作,八路军就此诞生。当时的国民党对国共合作没那么有诚意,心眼子巨多。为了牵制共产党和八路军,国民政府军委会打算用行政级别的手段打压红军将领,罗炳辉正是“牺牲品”之一。

毛主席拿到的那份任命表,罗炳辉的名字就在“备选”那一栏,还委屈巴巴地缀在末尾。除了罗炳辉之外,备选的还有好几位红军战士,全都是屡立战功、久经考验的红军指战员。毛主席看到他们战功赫赫却依然被标注为“待考察”,气不打一处来。

他心里很清楚,如果默认了这种安排,不仅会寒了罗炳辉的心,还会寒了所有基层指战员的心。为了革命出生入死,一颗赤子丹心可昭日月,最后却换来轻飘飘的一句“待考察”,没有这样的道理。

毛主席紧急找到周总理商议此事,周总理也觉得不妥。两位伟人商量后达成一致:罗炳辉至少应该担任支队副司令。随后,毛主席把自己的意见发给南京,南京那边却支支吾吾,含糊其辞。毛主席气笑了,直接把文件贴到了延安墙报,让所有同志观看、评论。

眼见事情闹大了,国民政府的脸面挂不住,这才将罗炳辉从“备选”那一栏挪出来,任命他为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和司令员陈毅并肩战斗。

任命的电报送到窑洞时,毛主席这才满意,颇为感慨地说:“位置合不合理,战士们心里有杆秤。”职位确定下来后,罗炳辉紧急奔赴抗日战场。他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舍生忘死地战斗,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

一次雨夜突围中,罗炳辉摔下山坡,额头裂开了一道血口,鲜血糊了满脸。他硬是咬着牙,忍着全身的剧痛,摸黑爬回了阵地。

因高强度的作战和缺少补给的战地环境,罗炳辉的身子早早就垮了,四十多岁就确诊高血压伴心衰。当时的部队缺医少药,配药很费时间。药还没配出来,罗炳辉就又扛着枪上了前线。

到最后,他的身子再也撑不住,这才住院治疗,在后方医院里短暂休养。休养期间,他仍然盯着地图调兵遣将,思考仗要怎么打。说是休养,其实就是换了个地方加班。

枣庄战役打响之前,有病在身的罗炳辉五天五夜都没合眼,最后因头痛剧烈,眼前一黑栽倒在地。额头的伤疤还没淡,又添新伤。

警卫员劝罗炳辉去休息,他捂着头上的血口说:“方案没敲定,就别抬我走。”后来,作战方案确定了,罗炳辉又强撑着去前线,直到部队开始攻城才坚持不住,被抬回去休息。

然而,战事紧急,罗炳辉也没休息太久。他艰难起身,忍受着脑袋里传来的翻江倒海的剧痛,熬夜批战报。

6月21日凌晨,因连日来的高强度工作,罗炳辉脑溢血复发。生死一线时,他只来得及给妻子留下三句话:“勿念,教子读书,切记做人正直”。

随后,这位年仅49岁的英雄,便永远离开了我们。

当罗炳辉去世的噩耗传到部队,士兵们红着眼眶摘下军帽,对着指挥部的方向默然肃立,压抑地哽咽声久久未绝。毛主席得知罗炳辉牺牲,静默良久后叹了口气,亲笔写下挽联:“生无所求,战功赫赫;死不言苦,赤胆昭昭。”

六年前,毛主席看到那份任命表时,怎么都想不到罗炳辉会走得如此之快。他没有看到抗战胜利,也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那张写着他名字的任命表,也不知道去了何方。

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便罗炳辉早早离去,即便纸张已经泛黄,但他的名字依旧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亮。他的战友会记得他,我们也会记得他。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向罗炳辉将军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历史   暴怒   老实人   名单   毛泽东   作战   红军   部队   战功   土豪劣绅   外侮   血口   警卫员   指战员   地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