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区的循环广播近日引发热议:“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这“连地上落叶都不准碰”的严苛措辞,让众多游客感到困惑——难道捡片落叶留作纪念,也成了破坏环境的行为?
景区的环保初衷值得肯定。众所周知,落叶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工作人员援引“落叶归根”的生态理念,称“腐烂叶片能为土壤提供氮磷钾等养分”的说法是确有科学依据的。尤其在国庆假期日均两万游客的压力下,景区担心落叶被过量捡拾无可厚非。但将“捡落叶”与“摘枝条”混为一谈,甚至禁止手持落叶,显然超出了合理管理的边界。
但游客对落叶的特殊情感不该被忽视。秋日赏枫本就是与自然的深度互动,捡几片红叶拍照、做书签,早已成为大众默认的游玩仪式。短视频平台上,无数游客分享着与枫叶的合影,这既是个人记忆的载体,也是景区口碑的天然传播。一片小小的枫叶承载了太多的游玩记忆和秋日美好,而非单纯的植物残体。将这种温情互动等同于生态破坏,难免有一些小题大做之嫌。
更关键的是,“禁止捡落叶”的规定缺乏科学支撑与执行边界。这一景区将近30平方公里的面积,与游客可能拾取的几片枫叶相比,生态缓冲空间足够广阔。同时,景区既未公布明确罚则,也无法说清“手持落叶”的界定标准,仅以口头提醒限制游客行为,难免让人质疑其管理的随意性。
这种“一刀切”的管理逻辑,可能是懒政思维的体现。游客猜测“允许捡就会有人摇树摘枝,索性全禁止最省事”,这种推断或许道出了管理方的真实考量。事实上,当地林业局早有规定,采折枝条可处五十元以上罚款,景区完全可据此精准执法。反观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等同类景区,通过志愿者劝导、设置“落叶留山区”等柔性方式实现平衡,反而赢得了游客理解。
生态保护与游客体验从来不是对立关系。真正高明的管理,应当是“疏堵结合”而非“一禁了之”。目前的“三档管理”就很值得借鉴:严禁采摘鲜活枝叶并明确罚则,劝导不捡落地叶片但不强制禁止,划定专门区域供游客适度选取。景区更可提供官方塑封、纪念章等服务,让游客在带走合规纪念品的同时,也减少了对自然落叶的需求。
一片枫叶,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景区管理水平的试金石。保护生态不该成为僵化管理的借口,尊重游客情感也不等于纵容破坏行为。各个景区若能在严格禁采与适度互动间找到平衡点,既能守护“层林尽染”的自然美景,也能让游客留住秋日记忆,这才是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之道。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