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拉响!新能源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成人礼”——电价断崖式下滑,甚至跌至“负资产”,昔日躺赚模式彻底终结。
当市场之手无情重估价值,内部竞争白热化,传统煤电又虎视眈眈,新能源投资人已退无可退。旧地图失效,新大陆何在?这场“黑铁时代”的洗礼,谁能活下来?
市场的“手”,一旦开始真正发力,就不会有丝毫的温情。它正在用冷冰冰的价格信号,对新能源的价值进行一场毫不留情的重估。
这一切,在山东那场被誉为行业“风向标”的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光伏0.225元/千瓦时,风电0.319元/千瓦时。
这两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对比一下曾经作为无数项目收益基石的燃煤基准电价——0.3949元/千瓦时,光伏的价格直接被砍掉了43%,风电也低了近两成。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价值锚点的彻底重置。
这并非孤例,即便是家大业大的大唐发电,也无法幸免。财报显示,其上半年的上网电量明明增长了4.4%,但到手的平均结算电价却实实在在地滑落了4.7%。发电越多,单价越低,这成了普遍的魔咒。
市场甚至会告诉你,有时候,你发的电不仅一文不值,甚至还是个“负资产”。早在2019年12月,山东的电力现货市场就开创了历史,爆出了-40元/兆瓦时的负电价。这意味着,在那个时刻,发电厂想要把电送上网,还得倒贴钱。
这种看似荒诞的场景,在去年“五一”假期再度上演,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远超实际需求,电网实在“吃”不下了。这彻底颠覆了“只要发了电就能赚钱”的古老信条。更要命的是,新能源不仅要面对市场底部的不确定性,还要承受来自传统能源的“天花板”压力。
今年,大唐发电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超过100%,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煤炭价格下来了,让曾经的“亏损大户”煤电业务,一下子贡献了15.1亿元的利润。
煤电活得滋润了,地方政府和用电大户们的心思也就活络了,要求降低整体电价的预期越来越强。这种压力会传导给所有电源,新能源自然也逃不掉。
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市场化价格,另一边是成本下降后虎视眈眈的煤电,新能源被夹在了中间,进退维谷。
如果说外部市场的压力是“天灾”,那么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则更像是一场“人祸”。当太多“同路人”涌入一条有限的赛道时,最激烈的对手,往往就是彼此。
山东那场竞价的惨烈程度,从一组数据就能窥见一斑:超过3000个项目,去争夺区区1175个入选名额。这已经不是竞争,而是“踩踏”。
为什么明知价格低到尘埃里,还有企业愿意往里冲?一位新能源企业融资联盟的专家彭澎一语道破天机:这是一种“止损”行为。
很多企业前期已经投入了不菲的开发成本,现在退出就是血本无归。咬牙报个超低价,拿下一个有10年保障的机制电量(光伏80%,风电70%),总比未来彻底“裸奔”,面对可能更低的市场电价要强。
这种“亏本也要上”的无奈,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行业中介范惠丽感慨,放在过去,一个好项目能吸引近二十个投资方来抢,现在完全反过来了,是项目方四处求着找投资。
市场的寒气,已经让一些玩家选择直接离场。A股公司豫能控股就公开宣布,由于预期收益不达标,决定放弃新增的分布式光伏和用户侧储能项目。
放眼全国,今年年中以来,因此类原因而终止的光伏项目,绝非个案。供给侧的“内卷”已经到了极致,而消纳侧的技术瓶颈,则让本就拥挤的局面雪上加霜。
国家政策的指挥棒已经非常明确:新能源的消纳责任,正在从过去电网的“无限责任”,转向由用户侧的实际需求来决定。这催生了“就近消纳”等一系列新模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就近消纳项目想落地,面前横着“三座大山”:多余的电想上网受到严格限制。配套的储能成本高昂,且存在安全顾虑。用电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稳定,签了长期合同也可能说倒就倒。甚至,连最基本的电费收缴,都成了一个让发电方头疼的现实问题。
既然“发电上网”这条老路越来越难走,那么新的出路又在哪里?行业的投资者们,正在“荒野”中艰难地寻找新的绿洲。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大家开始从盲目扩张转向战略收缩和精准打击。投资方的偏好,正清晰地流向“自发自用”类项目和独立储能电站。
逻辑很简单,自发自用模式下,发的电直接给工厂用了,电价是和企业主协商的,可以锁定相对稳定的收益,规避了电力市场的剧烈波动。
但这条路,同样“知易行难”。一位在北京的资深投资人李女士就深有体会。她的公司早就将重心转向自发自用项目,但开发过程异常曲折。
那些用电量大、电价承受能力强的理想客户,比如数据中心,要么已经享受着极低的协议电价,要么就是用电曲线和光伏发电曲线根本不匹配。而那些匹配度较好的制造业用户,往往用电量有限,项目利润空间十分微薄。
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方向,是独立储能。随着强制性的“新能源配储”政策被松绑,市场的活力反而被激发了。今年8月,新增的独立储能装机占比,已经超过了总新增储能规模的一半。
在内蒙古等地区,依靠容量补偿和峰谷价差套利,独立储能项目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甚至可以做到14.8%,这对于大型国企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但风口之下,同样暗流涌动。储能电站的技术性能参差不齐,此前山西电网发生的一次振荡事件,多数诱因就指向了储能系统的控制设备。
现实是,只有少数技术真正过硬的独立储能电站,能够通过参与调频等高阶的辅助服务市场,获得可观的利润。对于大多数玩家而言,这依然是一个高技术门槛、高不确定性的领域,更像是一种“抢占赛道”的战略布局,而非短期内能大规模复制的盈利模式。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