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1800亿!都说现在经济不好,为何3.14亿国人还能消费这么多

文/编辑:嵌入式大杂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五一假期里,全国各大景点、交通枢纽人山人海,然而与火爆的出游人数相比,游客的人均旅游花费反而出现了下降。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国内总花费仅1802亿,为什么人多了,钱却花得少了?钱都去哪儿了?3.14亿国人的钱又花到了哪里?

诗与远方挺美,钱包鼓不起来怎么办?

现在的经济形势虽然不大好,很多人都说挣不到钱,但一到节假日,还是会有很多人选择出门旅游,难道他们就挣到了钱?当然不是。

图片来自于网络

究其根本,还是城市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大家的精神过于紧绷,尤其赶上经济有点波动,未来收入不太明朗,心里那根弦就更容易断。

这时候到户外走走,看看山水,不只是换个地方,更是给精神松松绑,研究也说,接触自然能减压,这跟大伙想出去“透口气”不谋而合。旅游,这时候简直就是心理按摩师。

图片来自于网络

而人们对旅游的看法也在变,过去朋友圈晒几张异国美景,定个位,感觉这趟就值了,满足的是社交面子。

现在这种心思虽然还有,但更多人开始琢磨内在体验,可能就是想给快节奏的生活踩脚刹车,给累垮的身心充个电,或者单纯陪陪家人。

图片来自于网络

从“给别人看”到“为自己活”,旅游的意义纯粹多了,不过驱动人出门的,也不全是诗意和内心,人是群居动物,从众心理的力量可不小。

社交媒体一刷全是旅行照,办公室里都在聊假期去哪儿,心里难免嘀咕:“都去了,我能不去吗?”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种“羊群效应”,有时候甚至会变成一种暗地里的比较,就算兜里紧,为了面子,或者不想显得不合群,也得想办法挤进出游大军,哪怕只是在家门口公园逛逛。

钱少也能折腾:花式“抠”出新境界

出行意愿还在,预算却得勒紧裤腰带,“穷游”就从少数人的选择,变成了普遍现象,首先体现在吃住行这几大块上。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住宿这块,以前高大上的星级酒店,现在问的人少了,反倒是那些干净方便、价格实在的经济型酒店或者特色民宿火了。

热门地方,四五百一晚的品牌酒店可能空荡荡,一两百的民宿倒是一房难求,青旅床位也抢手。

图片来自于网络

更有狠人,为了省钱,在私家车里对付一宿,或者去24小时快餐店、网吧、洗浴中心过夜,每一分钱都得用到极致。

吃饭也一样,大家开始回归“人间烟火”,不再非得去装修漂亮、价格死贵的网红餐厅打卡,反倒爱钻小巷子,找那些味道正宗、价格实惠的老字号和小吃。

图片来自于网络

景区旁边那些节假日就“磨刀霍霍”的高价餐馆,可能会发现,来吃饭的人均消费降了,毕竟旅行的味蕾记忆,往往是那些朴素的真味道。

出行方式更是把成本算到了骨子里,高铁、火车因为相对便宜方便,成了长途首选,热门线路一开票就秒光。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有些不赶时间、更看重体验的年轻人,甚至会选“绿皮火车”,把慢悠悠的旅途也当风景,相比之下,以前假期里吃香的飞机和落地租车,因为价格高,就没那么香了。

而旅游业中最注重的购物环节也难逃一劫,那些包装好看但死贵的旅游纪念品,摊子前头看的人明显少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大家不再轻易为“到此一游”的标志买单,反倒是那些卖平价零食饮料,或者实用小东西的便利店,生意还不错。

至于以前人们扎堆去的一线旅游城市、网红景点,人虽然还多,但增长没那么猛了,更多人开始看省内游、周边游,发掘那些名气不大但有味道的小县城,或者免费的公园、景区。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些地方消费低,交通也方便,像杭州西湖这种不要门票的地方,假期里总是挤满了人,至于出境游,又是航线又是签证,加上对安全和高费用的顾虑,恢复得就慢多了。

在这股“穷游”风里,年轻人是绝对主力,他们甚至搞出了“特种兵式旅游”——时间最短、效率最高、花钱最少,打卡最多的景点,吃最多的美食。

图片来自于网络

凌晨出发,红眼航班或者通宵火车是家常便饭。住宿能省则省,钱都花在体验上,这种玩法,看着挺“自虐”,一方面是年轻人精力旺盛爱折腾,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压力下的无奈和变通。

收入不够支撑说走就走的精致旅行,就拿时间和体力来换,有意思的是,年纪大点的50后、60后,跟团游花钱反而爽快点,享受晚年生活。

市场如何接招:风向变了,玩法得跟上

图片来自于网络

“穷游”现象越来越普遍,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是好几股劲儿凑到一块儿了,头一个,就是旅游成本本身,一到节假日就“水涨船高”。

交通票、酒店住宿价格,周期性涨价几乎成了规矩,热门线路机票火车票翻倍,有些旅游城市酒店价格更是飙升好几倍,动辄几千一晚,预算有限的游客一看就蔫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种“节日溢价”,直接把其他消费空间给挤没了,更要命的是,有些旅游市场不规范,也起了坏作用。

比如有的出租车司机看人下菜碟,乱加价,有的景区里东西不明码标价,让人心里打鼓,这些“欺客”行为,一旦曝光或者自己碰上,就特别伤消费信心。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有钱也不敢乱花,怕被“宰”的心态,让本就谨慎的消费更保守,再往深了看,还是居民收入增长跟不上生活成本上涨的矛盾。

就业环境有挑战,收入预期不稳定,人对未来就没那么大安全感,花钱自然就趋向保守,就算银行里有存款,大家也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先顾好基本生活,享乐消费就往后稍稍。

图片来自于网络

宏观经济的冷暖,直接传导到每个人的钱包,面对这股“穷游”大军,旅游市场是时候好好反思和调整了。

消费者的需求摆在眼前:想花小钱,办大事,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就像期待一顿物美价廉的“拼好饭”。

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和从业者,得正视那些抬高旅游门槛、影响消费体验的“痛点”,比如管管节假日交通住宿价格别涨那么离谱?能不能让大家买平价票更方便?能不能严打“欺客宰客”,让游客敢花钱、愿花钱?

其次,旅游产品也得跟着变,传统热门景区挤爆了,不妨多推推那些风景好、有文化特色,但消费水平低的二三线城市或者小县城,搞点差异化的产品。

眼下的“穷游”热,既是经济环境下的理性选择,或许也藏着一种新生活方式的苗头,它让人们更关注旅行本身——体验、放松和成长,而不是光比物质、晒符号。

参考信息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同比增长6.4% 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超1802亿元

千龙网2025-05-07

“五一”假期出游新“潮”澎湃 “文旅流量”加速转化为“消费增量”

光明网2025-05-0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财经   国人   不好   经济   图片   网络   旅游   价格   假期   景区   节假日   景点   酒店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