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头了?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产能,外媒: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从印度到郑州,从封厂到返投,富士康这波操作让人直呼“看不懂”。

当初郭台铭信誓旦旦说要把3000亿产能搬到印度,三年见成效。

可没想到,饭碗端走了,却没端稳。如今他又悄悄回头,在郑州投了10个亿。

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1988年,郭台铭带着鸿海集团从台湾登陆深圳,那时的深圳刚刚起步,地广人多政策好。

富士康第一家厂就在龙华落地,做的是电脑配件代工。

彼时的中国,正敞开大门欢迎外资,给的是赤裸裸的实惠:土地便宜、税收减免、人工成本低,还有最重要的配套政策给你兜底。

郭台铭是生意人,眼光毒。他瞅准大陆红利,一年一个厂,一年一倍人。

郑州、成都、太原、南宁,一个接一个落子布局。

等到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富士康就像踩了风火轮,成为“果链”第一工厂,全球代工之王。

最火的时候,光郑州厂子一天能消化掉60吨米饭、280头猪、120万颗鸡蛋、8万只鸡,背后是几十万人的饭碗。

中国这边不仅有人,还有人才、有配套、有速度。下单我能立马生产、立马交货。

可这些年郭台铭接受采访,总喜欢讲“富士康给大陆饭吃”。这话听着别扭。

自己吃的是中国开放的红利,现在反过来说赏口饭,多少有点不识抬举。

02

时间到了2015年,一边是中美摩擦升级,一边是苹果高层盯着供应链“去中国化”,郭台铭也开始寻思“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

于是印度,成了他的“新宠”。

那年5月,郭台铭放话要在印度砸下50亿美元,搞10到12家工厂,甚至要建数据中心。

印度政府一听可高兴坏了,立马上马“生产激励计划”,送钱送地送优惠,迎接“果链爸爸”。

郭台铭也觉得,印度人多、年轻人多、工资低,跟当年中国很像,搞不好还能复制一套“印度制造”。

2017年,富士康在泰米尔纳德邦落了第一家小厂,组装老款iPhone SE,虽然只占全球1%,但这一步已经迈出了中国。

2018年他又追加投资,到了2019年更是放狠话:三年内要把3000亿产能搬到印度,雇5万人专做iPhone。

外媒一看,说得直白:“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可大陆这边哭了。

郑州、南宁、成都这些城市首当其冲,超过20家工厂关停,32万人被裁。地方经济立马下行,周边饭馆小店全遭殃。

这还不算,南宁富士康曾一天吃掉60吨米饭、120万鸡蛋的光景,一夕不见。

可郭台铭嘴里还是那句:“企业要追求成本最低”。他不提这些年大陆给的扶持,不提疫情时政府替他兜底,只说“成本高了不划算”。

结果怎么样?

03

2020年,印度厂开始升级生产iPhone 11,产能却占全球5%,拖拖拉拉、质量参差。

电力不稳,物流断断续续,零部件还得从中国空运。

2021年,斯里珀鲁姆布杜尔厂投产,但工人没经验,良率才70%。到2022年郑州厂封控,村民顶上岗位,才保住苹果订单。印度那边根本接不住。

2023年,富士康继续加码,说2026年印度要接过主力工厂。苹果CEO库克来了趟中国,说“继续投资”;转头又跑印度推动本地生产。

富士康自然也跟上,iPhone 15在中国和印度同步开产,但问题很快浮出水面。

印度工人不服管理,制度太严——上厕所报备、吃饭卡点、静电环像拴狗。

罚款制度让人炸毛,中国工人忍,印度人不干,罢工围堵主管,开除人还得赔一大笔。

富士康那一套“狼性管理”,在印度水土不服。

2024年iPhone 16 Pro上线,印度产能虽升到15%,可罢工却成了家常便饭。

富士康派中国工程师过去帮忙,物流成本飙升,还被本地政府要求“岗位90%得本地化”,不然取消优惠。

签证不好办,中国也在“劝”别把技术和人全送出去。

到了2025年,富士康要求几百名大陆工程师从印度撤回,只留下台湾人撑场。

没了熟手,培训本地人跟不上。

电力问题、罢工问题、员工素质问题,样样来。再加上零部件80%还得从中国进口,光一颗螺丝的运输成本都翻三倍。

印度虽成了“美国最大智能机来源国”,但那是出口包装得好看。真相是产能只到了20-25%。

富士康一年投了100多亿,但折腾来折腾去,“成本比中国高14%”。

原本以为印度能省钱,结果成了“杀猪盘”。

04

郭台铭这才发现,饭碗是自己摔的。

想省钱、想分散风险无可厚非,但把大陆当成“可有可无”就太短视了。

他忘了,是中国给他搭起了全球最大的代工舞台。

他也忘了,是中国工人起早贪黑撑起了iPhone的交付能力。

现在转头回来,在郑州投10亿建新总部,才意识到——自己搞砸了。

可此时的市场早变了。

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已趁势崛起,分走“果链”大单。

富士康再回头,地位却没那么稳了。

就连招工也难,返费拉到9800元才有动静,结果很多人干不了几天就走。

一边是代工“老大”逐渐失宠,一边是立讯精密朝着新能源、AI机器人转型,早就想甩掉“代工厂”这个标签。

富士康也不傻,把重心转向储能项目,想靠年产3GWh的“灯塔工厂”再起新风口。

更别说最近4个月,富士康的股价狂涨6000亿,暴涨200%,还真是打不死的小强。

但资本市场认可归认可,现实问题依旧扎心。

印度这块地,不是你想来就能躺赚的。

电力基础差、工人不听话、政策说变就变、还得对付民族情绪和法律风险。

人走了,碗却碎了。

结尾:

大陆给富士康的是30年稳扎稳打的根基。

靠中国发财,还口出狂言。等到真走了,才知道啥叫“没对比没伤害”。

未来这碗饭,富士康还得看谁给得起,也得看自己是否还能接得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财经   产能   饭碗   印度   中国   郑州   大陆   代工   南宁   工厂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