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云峰本寨:六百年石寨里的大明遗风

三岔河的流水,携着清浅绿意蜿蜒而过。抬眼间,青龙山的轮廓正浸在澄澈天光里。

三岔河

山脚下,一座垒石而成的古寨静静矗立——那便是有着六百年岁月沉淀的云峰本寨。

像一页被时光妥帖保管的大明书卷,在贵州安顺的天地间缓缓展开。

古宅

这座古寨的根,深扎在明洪武二年的烽火里!

当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傅友德、沐英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平定西南后,便遵旨就地屯田戍边。

将江淮的烟火与军屯的规制,一并种在了这片土地上。

作为“云峰八寨”的大本营,它不仅是军屯文化的活化石,更在2001年被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号,让六百年的故事有了郑重的注脚。

走近本寨,首先撞入眼帘的是那道拱形石门,门楣上“六百年风云暗蕴,八百里星月可追”的对联,似在低声诉说着过往。

本寨门

踏入寨中,仿佛走进一座用石头编织的迷宫:王家碉楼、杨家垂花门楼、四知堂古宅……数十处建筑,皆以山间岩石为材。

打磨垒砌的墙体坚如磐石,连屋顶的瓦片都是片石层层叠就,远望去像覆了一层银亮的鱼鳞。

难怪当地人会唱“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

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藏着军事防御的巧思。

巷道纵横交错,户户相连、院院相通,陌生人进来便容易迷失方向。

小巷深深,犹如迷宫

碉楼林立其间,最古老的王家碉楼里,陡峭的楼梯通向三楼。四面的瞭望射击孔,将全寨风光尽收眼底。

王家碉楼

木架上插着的刀枪,仿佛还能让人想见当年戍边将士的警惕。

碉楼旁的双狮四合院,曾是军火库。墙体上密布的射击孔,默默守护着军屯的安全。

碉楼火力,可控制每一条小巷

寨中的人文气息,更让这片石寨有了温度。高坡上的“四知堂”与“杨家老宅”,是必寻的打卡之处。

“四知堂”

“四知堂”作为最大的四合院,名字源自东汉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家训。将“君子慎独”的品格,刻进了杨氏血脉。

“四知堂”后院,院门四通八达

隔壁的杨家老宅,由乡绅杨应信建造。既是居所,也曾经营租赁、纺织生意,藏着寻常人家的烟火气。

杨家老宅

偶见“金家鸦片铺”的遗迹,墙上上、下两个小墙洞,曾是“一手交钱,一手提货”的窗口。木板开合间,藏着过往的市井片段。

日至正午,寨中“屯乡源”餐馆的香气勾人驻足。

“屯乡源”餐馆

热情的老板端上折耳根炒熏肉、农家豆腐与辣椒炒小河鱼。鲜香在舌尖散开,旅途的疲惫瞬间消散。

折耳根炒熏肉

坐在古色古香的堂屋间,望着窗外的石墙与瓦当,忽然懂得:云峰本寨的美,不仅在石头的坚韧、军事的智慧,更在六百年间从未熄灭的人间烟火。

那是大明遗风与西南水土的交融,是历史与当下的温柔对话!

(图/文:镜中逍遥手机摄)

(本文内容为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严禁盗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大明   遗风   碉楼   石头   熏肉   烟火   耳根   至正   墙体   小巷   迷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