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黑兰办事处主任阿图萨・莫梅尼,在伊朗塞姆南大学的国际会议上,一开口就颠覆了很多人对丝绸之路的认知。
她直言,这条古老商路不是博物馆里的旧地图,而是至今仍在呼吸的鲜活文化生态系统,这话一下子点醒了我,原来我们印象中“尘封的历史”,其实一直藏在普通人的生活里。

莫梅尼说,丝绸之路从来不是静态的地理概念,得在人们的生活里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来想单纯把它当成古代贸易通道来讲,后来发现它更像个“思想搬运工”,不仅运商品,还把知识、信仰和艺术在各国间来回传递。

现在世界总说人与自然、科学与生活、政治与文化互相割裂,其实丝路早就给出了答案,用联结代替边界,很显然,丝路的灵魂从来没断过。
从西安出发,经撒马尔罕、布哈拉,再到伊朗的大不里士、伊斯法罕,这条路线上的每座城市,都还留着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记。

那些沿途市集里的叫卖声、手艺人的祖传技艺,甚至邻里间的相处之道,都是丝路活态遗产的一部分,比起书本上的文字,这些真实存在的生活场景,才更能让人懂什么是丝路精神。
既然丝路是活的,那哪儿能最直观感受到,伊朗的塞姆南省怕是最有体会,这个位于伊朗中北部的地方,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森林,却握着丝路伊朗段最长的600公里路段。

更厉害的是,它是伊朗唯一加入“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联盟”的城市,手里攥着一大堆国家级文物,还有好几项遗产有望冲进全球名录,塞姆南的活态遗产,藏在街头巷尾里。
当地的传统纺织工艺、沙漠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甚至节庆时的独特仪式,都还保留着丝路当年的味道,它能成为丝路旅游的核心区域,不是靠运气,是实打实的底蕴撑着。

如此看来,保护遗产不只是把文物圈起来,让它融入日常、活在当下,才是最靠谱的方式。
丝绸之路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属回忆”,现在40多个沿线国家还在受它的影响。

那个“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就很有意思,40个成员里一半是城市,一半是国家,大家凑在一起分享保护经验、制定协同政策。
UNESCO也没闲着,一直在搭平台,把遗产传承者、研究者和政府机构拉到一起,让古老智慧能服务于现在。

中国和伊朗联合办的“丝绸之路文化节”、中亚各国的遗产联展,都是丝路当代联动的例子,这些活动不是摆样子,而是真的能让不同文化互相了解。
更何况,现在的丝路联动不只是文化交流,还能带动旅游发展,让保护遗产和改善民生挂上钩,这才是双赢的玩法。

莫梅尼说,文化植根于民生的智慧、邻里的伦理与和平的理念,这句话放在现在特别应景。
当下全球化遇到不少挑战,很多国家之间互相有隔阂,但丝路用千百年的实践证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是可以好好相处的。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联结不是强行统一,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互相滋养,丝绸之路到底是历史还是现实,我觉得它从来没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
它可能是撒马尔罕市集里的一次讨价还价,是塞姆南古道上的一串脚印,也可能是不同国家学者坐在一起讨论遗产保护的身影。
如此看来,只要我们还记得“联结”这个核心,丝路的活态遗产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给这个割裂的世界,带去最珍贵的相处智慧。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