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智者如水,能藏善露

年少时读春秋,仰慕那些纵横捭阖的谋士。

想学管仲的治国之才,向往孙武的兵法之妙。

待到历经世事沉浮,尝尽人情冷暖后,方觉范蠡的智慧更值得参悟。

逆境时能屈身如草,顺境时敢激流勇退。

在群雄逐鹿的春秋乱世,范蠡以柔克刚,三散家财,活成了真正的“人间清醒”。


**01 逆境如草,伏低则生**

史书评价范蠡:“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

可这“深谋”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屈辱与隐忍。

吴越争霸,越国大败,勾践沦为阶下囚,范蠡亦随君主入吴为奴。

面对吴王夫差的羞辱,勾践欲拔剑自刎,范蠡却按住他的手腕:“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成人之所不能成。”

三年间,范蠡陪勾践尝粪问疾、养马扫厩,甚至主动献策让夫差放松警惕。

世人笑他卑躬屈膝,却不知他早已看透:

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逞强是愚勇,示弱才是求生之道。

越国大夫文种不解:“君受此奇耻大辱,何不玉石俱焚?”

范蠡摇头:“苍鹰低飞,非羽翼不健,乃为俯瞰猎物;巨蟒蜷缩,非筋骨不柔,实待致命一击。”

后来勾践卧薪尝胆,范蠡暗中整顿越国,终在二十年后覆灭吴国。

《周易》有言:“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真正的智者,从不在乎一时姿态的高低。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张良可拾老人履,皆是深谙“伏低”之道。

人生路上,低谷时的弯腰不是屈服,而是为了挺直脊梁的那一天。


**02 顺势如舟,待时而动**

灭吴后,越国成春秋一霸,范蠡却突然辞官泛舟。

勾践以“分国而治”挽留,范蠡只留下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果然,文种未听劝告,最终被赐剑自刎。

而范蠡化名“鸱夷子皮”,隐于江湖,静待新生。

有人讥他胆小如鼠,他却笑道:“潮涨时不争礁石之利,潮落时不忧泥沙之困,方是弄潮之道。”

在齐国海滨,他观察天时,钻研货殖。

旱年造船,涝年制车,谷贱时收,谷贵时粜。

不过数年,竟成巨富,被齐王拜为相国。

然而就在众人羡艳时,他再次散尽家财,飘然离去。

太史公叹道:“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从政客到商圣,他始终如一叶扁舟——水涌则借势而行,风止则泊岸而栖。

这让人想起姜子牙八十岁前垂钓渭水,张仲景四十岁后方著《伤寒》。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春种秋收,夏耘冬藏。

与其逆流挣扎,不如在等待中沉淀;与其抱怨时运,不如在蛰伏中织网。


**03 一半藏,一半露**

范蠡晚年隐居陶地,自称“陶朱公”。

他一边与百姓共耕,一边暗中掌控商路。

儿子不解:“父亲既已归隐,为何还要经营货殖?”

范蠡答:“藏身于市井,显才于毫末,才是大隐之道。”

他三次散财济民,又三次东山再起。

世人只见他千金散尽的慷慨,却不见他洞察人心的精明:

在齐国时,他故意穿粗布麻衣,打消齐王疑虑;

在陶地时,他频繁宴请乡邻,掩盖商贾身份。

正如庄子所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真正的智慧,从不是一味藏锋或露芒,而是像水一样——遇山则绕,遇壑则填,遇阳则蒸腾,遇寒则凝冰。

苏轼评范蠡:“春秋以来,用舍行藏,未有如陶朱公者也。”

从庙堂到江湖,他始终保持着“半入尘世半出世”的清醒:

该藏时,甘作田舍翁,与老农话桑麻;

该露时,敢为天下先,携西施泛五湖。


范蠡的一生,藏着中国式智慧的至高境界。

他不执着于忠奸之辩,不困于成败之局,而是像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

点个赞吧,愿你我能在纷繁世事中——

知何时该如草芥伏地,知何时该如鲲鹏乘风。

进退有度,藏露自如,方得自在人间。

范蠡传 智慧经商书 ¥29.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智者   勾践   春秋   货殖   智慧   齐国   家财   管仲   吴王   逆境   老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