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不要松懈,建议:中老年多吃3种“白色”食物,滋阴润燥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妈说明天立秋就可以开始进补了,可是我记得好像立秋不是立刻转凉,是不是现在还不适合吃太滋补的?”问话的是张琳,35岁,她母亲今年刚退休,身体不算差,但胃肠功能不太稳定。

张琳在超市里一边选菜一边问,她想尽孝心,可又不太确定时令养生的节奏是不是越早越好。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会遇到。立秋到来,不是凉意立现,更不是秋补的起点。

气温还在高位徘徊,湿热尚未退尽,身体内部的应激状态也还没完全切换。

立秋是节气,不是气候,不能看到日历翻页就误以为是时令转换。

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反应比年轻人慢半拍,阳气外浮,津液易耗,这时候如果急着进补,火上加火,很容易失衡。

真正需要做的,是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慢慢让它从暑热的高消耗状态过渡到内敛的滋养节律

而这个过渡的起点,不是靠进补拉开的,而是靠调整饮食结构,先把阴分稳住

中老年人代谢慢、消化弱、排汗多、口干舌燥、皮肤发紧,这些不是偶发,是立秋前后身体状态的常态反应。

不调整饮食节奏,只靠少喝冷饮或者少吃冰西瓜,根本改变不了干耗状态的根源。

身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处于代谢加速的状态,等到外部热源撤退,体内残留的“虚火”往往来不及排清,津液却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

中医常说“秋燥伤肺”,但问题的根子其实在夏末的“未补先耗”。

如果不在立秋前后调节好体内水液代谢系统,后面一整个秋季都容易出现干咳、便秘、皮肤瘙痒、睡眠浅、心烦易怒这些反复的小毛病

针对这个节律,吃对食物比补药来得更实际。

尤其是三类食物,中医常归为“白色”,不是因为颜色而神奇,而是因为它们在五行里属金,入肺经,润而不腻,补而不滞,能在不增加身体负担的情况下,缓慢修复消耗的津液系统和呼吸道粘膜屏障。

这种修复是以润为主,不是强行驱邪或者升阳,是帮助身体顺应节律自然过渡,避免从“热”直接坠入“燥”。

山药是其中最常提到的,但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非常表面

山药的核心功能不是润,而是调。它的黏液蛋白具有良好的组织修复能力,在小肠段吸收后可提高黏膜通透性,促进粘液分泌。

很多人秋天容易便干、食欲差,不是缺水,而是肠道壁功能下降,失去了润滑环境。

中国营养学会2017年在老年人群中做过一项食物干预实验,发现每日摄入100克山药泥的实验组,在28天后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比例下降了12.3%,而双歧杆菌上升了近15%。

这个变化意味着肠道微生态由偏“燥”的状态向“润”的状态过渡。而这类变化,靠水是补不回来的,靠油脂则会适得其反。

白木耳是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核心品类。

很多人只把它当成甜品配料,但它真正的功效在于多糖结构的免疫调节能力

白木耳的多糖不是普通纤维,而是带有支链结构的β-葡聚糖和酸性杂多糖,它对肺泡上皮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干冷空气刺激下,能提升呼吸道黏膜对病原微粒的屏障功能。

东北医科大学的实验动物研究指出,在模拟干燥环境中长期摄入白木耳多糖的小鼠,其肺部水分流失率低于对照组23%。

这说明白木耳不只是“润”,更重要的是“保湿”,它不是补水,是锁水。这个机制在中老年人身上尤其重要,很多人秋天一吹空调就咳,根源不在肺弱,而在肺干。

而白萝卜,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种。

很多人觉得它性凉,秋天吃容易寒胃,但那是对它处理方式不对

白萝卜的凉性来自挥发油和异硫氰酸酯,但这些成分在加热或炖煮中会被大部分降解

真正的核心功能在于它的硫代葡萄糖苷和果胶结构,前者能清除体内因高热高湿滞留的代谢中间产物,后者则能吸附部分胆汁酸、润滑肠道。

特别是那些在夏天爱吃烧烤、重口味、胃火偏旺的人群,白萝卜可以用来做一轮清底操作,不是寒,是解。

如果说山药是养、木耳是润,那白萝卜就是理,它能把夏天留下的错乱消化节律重新归位。

但这些白色食物不是万能药,它们适合的人群是偏阴虚燥热体质的人

也就是说,吃这三样的人,不是体温偏低、手脚冰凉、夜里怕冷,而是那种舌苔偏黄厚、嘴巴干、皮肤紧、眼干、早醒多梦、有轻微便秘的群体

如果误用在阳虚人群身上,可能会出现脘腹不适、食欲更差、腹泻加重等副作用。

所以选择之前,必须先辨清自己的体质。很多中老年人其实是夹杂体质,阳虚伴湿热,或者气虚兼血瘀,这种状态不能靠某种属性单一的食物去“强行归类”,而是需要节律性的交替调整。

而且这些食物的摄入方式也非常讲究。

山药切片蒸熟或与糯米同煮效果最好,不建议炒或油炸,会损伤其黏液结构。

白木耳必须提前泡发,文火炖煮不少于40分钟,才能释放足量多糖,冷饮形式完全失效。

白萝卜则应炖汤或与肉类共煮,搭配姜片能去其寒性,避免直接生食。

这里涉及的不只是烹饪习惯,而是活性成分的激活机制。真正有效的摄入方式,决定它们是药食,还是只是纤维。

立秋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节气。

对年轻人而言,也许就是天气变一点,对中老年人,它意味着身体系统从发散走向收敛,整个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要做的事已经完全换挡。

能不能顺利完成这个换挡,就看这段时间吃得对不对、过得稳不稳。

如果这时候出了偏差,接下来就是反复的咽干咳嗽、皮肤瘙痒、精神倦怠、便秘难眠,一整秋都拖着尾巴。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何贤.立秋后仍需防暑祛湿[N].中国人口报,2024-08-14(014).DOI:10.281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养生   立秋   滋阴   松懈   中老年   明日   食物   白色   建议   白木耳   身体   节律   状态   多糖   山药   肠道   津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