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一棵1300多年的古榕树静静矗立。它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更因一段红色往事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红军榕”——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两次在此休整,播下革命火种。而这棵树下,还藏着一段关于军旗的“红色坚守”,至今仍在三防镇的血脉中流淌。
时间回溯到1930年5月,红七军首次驻扎三防镇。受土豪劣绅造谣影响,百姓纷纷躲进深山,三防镇商人刘瑞武也不例外。直到军长张云逸在这棵榕树下召开群众大会,他才看清这支队伍的模样: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群众打土豪、开仓分粮、焚烧地契……
红七军召集群众在榕树下开会(漫画图)
“以前爷爷经常对我们说,当时家中留宿的红军领导人与警卫员秋毫无犯,粮食物品分文未动。”刘瑞武的孙子刘心意至今记得爷爷的讲述。正是这份赤诚,让刘瑞武认定了红军是值得托付的队伍。当红七军再次进驻时,他毅然投身部队后勤工作。
刘心意(左)向记者介绍两代人共同守护红七军军旗的故事
转折发生在1930年12月,红七军攻打长安失利,连队被打散。危急关头,连指挥员陈漫远将一面军旗郑重交到身穿便装的刘瑞武手中:“一定要妥善保管!”这面写着“中国红军第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第四连”的军旗,成了刘瑞武此后半生的守护。
红七军离开后,刘瑞武带着军旗回到三防镇。当时,土豪劣绅因不满榕树曾为红军传播思想提供场地,竟要砍树泄愤。群众愤愤不平,刘瑞武更明白这棵树对军民的意义。他趁夜深人静,悄悄将红七军军旗插在榕树上。次日,当土豪劣绅带着工具赶来,抬头望见飘扬的军旗,误以为红七军折返,吓得落荒而逃。从此,这棵树有了新名字——“红军榕”,而军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为保护这面军旗,刘瑞武将它藏在屋梁瓦片下,用红纸包裹,伪装成当地习俗中的“娘舅栊樑”。1946年临终前,他紧攥儿媳韦世花的手嘱托:“这面旗将来有用,一定要守住!”接过承诺的韦世花,在风雨中延续着守护。
1947年,军旗被雨水浸湿,韦世花冒险晾晒时被人发现,国民党连夜搜家,“国民党兵到屋里面翻来翻去,不知道我母亲放在哪里,他们就找不到。”刘心意记得母亲韦世花常念叨起那段惊险。
直到1951年,韦世花将这面承载着两代人生命的军旗上交国家。如今,它已是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广西博物馆;三防镇则按原样复制了一面,陈列在红七军纪念馆,供人瞻仰。后来,陈漫远的女儿陈南竹到广西博物馆和融水证实了此事。
“这面旗帜是红七军精神的象征,陈漫远把这面旗帜交给刘瑞武,既是一种信任,也是希望群众能把这种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三防镇宣传、统战委员江日林说。
如今,“红军榕”下建起的纪念馆、纪念亭,成为了柳州市党史教育基地。由干部、学生、山歌手组成的宣讲队,用苗歌、侗戏将这段故事传唱,红七军过三防的红色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我们一遍遍的讲着军旗和红七军过三防的故事,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 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这面军旗背后的坚守是永远都不能忘记的。”三防镇三防街社区第一书记张琳说。
千年古树枝繁叶茂,红色精神历久弥新。这面军旗背后的红色坚守,早已融入三防镇的日常,成为这里最鲜活的历史教材。
图文记者:覃美 梁俊远 通讯员:江日林
值班校 对:龚远虹
责任编辑:王淇漠
责任审核:石姗
责任监制:龚祥友
出品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旗下平台作品。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