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的最后一搏?美联储降息突袭!是救经济,还是培养通胀预期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昕昕

前言

如果把美联储比作一艘巨轮,那么这一次,鲍威尔亲手转动的方向盘,并不是在风暴眼里求生,而是在海面看似平静时,提前做出的冒险调整。

周三的降息,表面上只是一次货币政策的例行操作,但它背后的意义,却是这位即将离任的主席,用最后的力气,去捍卫央行的独立性和“双重使命”。

最后一搏

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搏”?因为这是一次在没有明显衰退信号时的降息,是一次带着不确定、甚至自我怀疑的冒险。

历史上,美联储往往是在经济已经下行时才出手,而这一次鲍威尔选择“先发制人”,用降息来防衰退,这样的操作,在他任期里已经不是第一次,却可能是最关键的一次。

支撑这次决定的是就业市场的骤然转冷,7周前,美联储还对就业充满信心,最新修正数据却揭示:8月三个月平均就业增长从15万跌至2.9万。

这是冰冷的数据背后最真实的恐慌,有人形容:就业像一辆正在减速的车,刹到这种速度,几乎不会再重新提速,除非经历一次彻底的“重启”——也就是衰退。

然而降息并非没有代价,美国经历过的高通胀阴影仍在,消费者和企业已经习惯了“定期涨价”,这种心态比数据更顽固。

如果贸然降息,是否会让物价预期再度失控?这是摆在鲍威尔面前的两难,往左是就业的疲软;往右是通胀的顽固;往前是政治的压力;往后则是央行独立性的质疑,无论走哪一步,都是荆棘满地。

更复杂的是,政治的风浪从未停过,特朗普公开喊话:必须立刻、大幅度降息;新任的理事米兰,前几天还是特朗普顾问,如今在FOMC里就投下反对票,要求更大幅度的宽松。

鲍威尔要在这样的夹击中,维持内部共识,守住央行的权威,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领导力的考验。

这一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就业数据的波动,不只是数字的游戏,它映射在餐馆里关掉的灯、在求职者投出的简历、在家庭账本上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

通胀的粘性也不是抽象的宏观词汇,而是超市货架上再一次调高的价格标签,是加油站数字牌一夜间的跳动。

这些切肤的感受,决定了人们对政策的信任与否,也决定了选票的流向,那么鲍威尔的这次赌博,会把美国经济带向哪里?历史告诉我们有三种可能:


最理想的是90年代那样的“软着陆”:降息既稳住了就业,又没有点燃通胀,让经济延长扩张周期。

最危险的是1967年的重演:过早宽松,反而助推70年代通胀的烈火,政治和经济双双失控。

最无奈的是1990、2001和2007年的剧本:即使降息,衰退也未能避免,货币政策的局限暴露无遗。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站在哪一个节点?谁都没有答案。鲍威尔所能做的,只是在这条没有“无风险路径”的路上,继续行走。降息不是万能的钥匙,它更像一根杠杆,能否撬动经济,还要看就业是否企稳、通胀是否回落、市场是否冷静。

结语

也许最值得期待的,并不是某种轰轰烈烈的转折,而是一种“不起眼的平稳”——就业止跌、通胀渐降、消费温和、市场不过热,这种平淡无奇的“软着陆”,反而是最奢侈的浪漫。

如果真能如此,人们或许会遗忘今天的紧张,像忘记了一次险而过的车祸,但如果不能,也请记住:独立央行的存在意义,从来不在于讨好,而在于在最危险的时刻,敢于做出那个不受欢迎却必要的选择。

鲍威尔的降息,不是结束而是一次“最后的注脚”,至于它会写进历史的哪一章,我们只能等时间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鲍威尔   通胀   经济   央行   软着陆   数据   独立性   政治   宽松   顽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