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哥四十多岁,成天坐办公室,动也不动,喝水也少。你说我这样每天坐八九个小时,是不是也有风险?”坐在门诊外的王先生穿着一身有点皱的短袖衬衫,刚送完孩子来医院体检。
他是个普通中学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眉头锁得紧紧的,像是真的意识到点什么了。
大部分人提到肺的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吸烟或者雾霾,很少人会把“久坐”跟“肺栓塞”挂上钩。
医学上定义的肺栓塞,是指血液中的血块堵住了肺动脉或其分支。
这个病很要命,不夸张地说,有人一觉没醒就是因为它。
有研究拿了超过8000名40岁以上的成年样本分析,发现近30%的肺栓塞患者是长时间不活动的人群。
不光是体力劳动减少的问题,而是久坐让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减慢,增加了形成血栓的机会。
这些血栓往往藏在深静脉,没啥症状,一旦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肺部动脉,那就是命悬一线。
一直以来,很多人把“活动少”理解得太表面。
很多所谓坐办公室的人,除了上厕所,连水都懒得倒。甚至有的人一天不到1000步,血液循环慢得像一潭死水,没等到其他病发,血栓先闹事。
就算不是肺栓塞,也有不少人会先经历静脉炎、腿肿、刺痛、间歇性跛行这些征兆。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压根不当回事,以为是累的,等真查出问题时,往往都已经进了重症。
有个细节常被忽视——坐姿其实是对下肢血管压力最大的一种体位。
尤其双腿交叉或者跷二郎腿,容易让股静脉受压,血流变慢。
你说站着累,走路不方便,那也不能天天8小时像钉子一样钉在椅子上。
更别提有人连内裤都勒得死紧,一坐下下腹就鼓起来,血液更难回流。
还有一个被低估的高风险动作:蹲厕所玩手机。
这事不光影响直肠循环,下肢动静脉也会受压,蹲着不动十几分钟,血栓形成的风险是坐着的两倍。
有文献做过实验,把10个健康男性暴露在连续蹲姿30分钟的状态下,有3个在24小时内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超过25%。
哪怕年轻人身体好,但久而久之,血管系统的代偿机制也会崩。
更讽刺的是,很多人拼命控制体重、节食、不吃主食,反而忽略了长时间代谢低下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血脂高、血液粘稠、脱水这些都会加剧血栓形成。
有些人白天一杯水都不喝,一下午坐着发呆,到了晚上吃火锅、喝冰饮,血管简直像在坐过山车。
这个时候最该被提醒的群体,其实不是身体已经有毛病的病人,而是那些自认“健康”、每天正常上班的中年人。
久坐并不是一种轻微的生活习惯问题,它已经直接成为现代职场人的隐性杀手。
不少人以为,肺栓塞跟抽烟、心脏不好、熬夜这些事联系更大,其实大错特错。
比起肺部功能问题,肺栓塞的“源头”更多藏在血液里。
血液黏稠,是个很危险的状态,很多人天天喊“排毒”,却从没考虑过自己是不是血液已经像浆糊一样在身体里乱跑。
血液黏稠不等于血脂高,也不完全等于糖尿病。
很多不胖的人,三高都正常,结果查出来血液黏稠度高得离谱。
有数据表明,国内40岁以上城市人群中,约有22%存在“隐性高凝状态”,也就是说,血液在平静状态下已经开始出现聚集倾向。
一旦再叠加久坐不动的环境,血栓形成几率会在几小时内直线上升。
有三类行为特别容易诱发这种危险:一是“空腹久坐”,二是“长时间单一姿势”,三是“气温突变状态下不喝水”。
很多人有个习惯,一早上班饿着肚子,一坐就两小时不动,不喝水还开着空调。
这时候,血流速度慢、血液浓度高、血管收缩反应迟钝,完全符合血栓的三大诱因。
这不是推理,是实验能直接测出来的结论。
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身体素质不差的人、连感冒都少得很,突然在某次长途坐车、加班后出现胸闷、晕厥、心率骤快等情况。
他们不明白,其实身体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慢慢出问题了,只是这些信号太不明显,或者被误以为是疲劳、消化不良、焦虑,没人认真对待。
就像前面说的案例,大多数人错过的不是治疗时机,而是“起点”。
久坐族还有个“心理盲区”——他们自以为没动静就不算危险。
其实哪怕坐着看剧、打游戏、听课、开会,不吃不喝只出汗,都可能让血液浓缩、血容量下降。
如果这些时候再喝杯咖啡、浓茶或者抽几口烟,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简直就是给血栓制造“通道”。
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场景值得说一下,就是打麻将。
有调查发现,打麻将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平均下降18%,并且坐姿高度一致,远超办公室标准桌椅。
这类“高集中、低变动”的社交型静态行为,比单纯办公还更危险。
从医生角度来说,现在真正紧急的不是提醒大家多走路,而是纠正对“坐着没事”的误判。
没时间运动没关系,但有意识地每40分钟站起来3分钟,比你每天暴走1小时还更有意义。动的是血,不是腿。
更重要的是,要打破一个习惯性错误观念:吃得少、体型瘦、没脂肪不等于血液健康。
有些人以为自己不胖,就不用担心血管问题。
可事实是,现在40岁以下急性肺栓塞病人中,有21%体重在正常范围甚至偏瘦。
他们的共性不是饮食差,而是静态行为时间超标。
再说一句让人不太舒服的话。很多人忽视水的作用。水不是解渴用的,是血液里最重要的稀释剂。不口渴不喝水,是现代人最愚蠢的自毁方式之一。
尤其是在夏季、办公室空调房、高压工作环境下,失水并不是靠出汗判断,而是心率、血压、血液浓度三者联动下发生的。
有些看上去不痛不痒的小事,其实才是最后的“致命一击”。
等问题真的发生了,再说“早知道”,其实根本没意义。
那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没时间锻炼、又必须久坐,有没有“最低风险”的生活方式模型可以参考?是不是就只能等风险降临?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小旋.人人要养生,时时要养生[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0,(12):3.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