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明区明城镇
有一座500多年历史的学宫
这里培育了无数优秀学子
曾是高明人的“最高学府”
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高明置县设学,明城学宫(黉宫)拔地而起。从此,这里成了高明人的“最高学府”。500多年来,有无数学子从这里走上科举官宦之路,包括近代的革命先驱“三谭”(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广东省原副省长陈汝棠等,完整见证了高明“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的辉煌。
高明籍画家罗文峰绘制的明城学宫复原图局部
在高明区启慧学校校园内,耸立着一座花岗岩石牌坊。牌坊正中阳刻“青云”两个楷书大字,由四根花岗岩材质的八角石柱镶嵌而成。右边一根花岗岩石柱顶端盘坐着一只石兽,石兽向外抬头张口,神韵生动,这就是旧时明城学宫的前牌坊,又名青云门牌坊。
根据《高明县志》记载,明城学宫“在县治之东,坐碧玉冈,面卓秀峰,深六十丈,广三十丈”,占地面积约30亩,远大于周边知名学宫,名为黉宫(古代对兴学立教之地的称呼)。因其地处明城核心区,故又名明城学宫。
作为古时高明第一学府,明城学宫建成以来,一直是高明本地及周边学子求学的圣殿。据记载,明清两朝,高明籍考取进士33人、举人217人。
通过AI模拟,孩童在明城黉宫(学宫)的照壁前嬉戏,仿佛穿越时空。
自1476年建成以来,明城学宫的命运就随着高明历史变迁,几经上落。在明末清初时,学宫曾毁于战乱。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之后又经历数次较大规模修葺,增加了教谕署、名宦祠、乡贤祠等主体建筑,学宫规模终于趋于完善。
1912年,明城学宫随时代大潮,改名高明县立高等小学;1920年后又改为高明县第一高级小学。抗战时期,学宫曾举办抗日青年会妇女会的革命理论培训,并举办军事操练。1940年8月,明城学宫遭日机轰炸,导致魁星阁等多处建筑被毁。1948年又遭火灾,残余建筑基本无存,只剩青云门这一石牌坊。
鉴于明城学宫在高明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地位,2010年8月13日,学宫仅存至今的青云门牌坊被高明区政府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规定东、南、西面自牌坊外缘起2米、背面外缘5米范围内均属于保护范围,并在原址装上防护栏。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高明籍海外华侨把学宫作为高明寻根之旅的一站,不少本地文化人士呼吁,希望能够重建明城学宫,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高明故事。
高明籍画家罗文峰画作《学宫遗梦》
从明成化十二年的那方奠基砖,到今日校园里的智慧黑板,教育的形态在变,但追求卓越的精神未改。明城学子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寒窗苦读的积累,更是一座城市五百年的文化积淀。这,就是明城学宫留给今天珍贵的遗产——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城市未来的明灯。
图/高明融媒记者曾锦峰(除署名外)
文/高明融媒记者严敏敏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