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又不想上学?”
“天天打游戏,将来想干嘛?”
“我们辛苦挣钱供你读书,你就这样回报?”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失望、甚至责骂。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不是突然变懒了,不是不懂事了,而是他的心,早就扛不动了。厌学,不是叛逆,不是懒惰,它是一个孩子用尽全力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们总说“望子成龙”,可龙不是靠骂出来的。当一个孩子开始抗拒学校、抗拒学习、抗拒每天早起的书包和作业,他不是在对抗你,他是在对抗一种让他窒息的生活方式。而我们,却常常站在道德高地上,用“为你好”三个字,把孩子越推越远。

先说一个扎心的事实:厌学,从来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和学校的关系,甚至和自己的关系,全都拧巴了。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热爱学习的孩子,家里往往不是整天吼“快去写作业”的。他们可能也会贪玩,也会偷懒,但他们知道:学习是我自己的事,不是为了爸妈的脸面,不是为了老师的表扬,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多一种选择。
可很多孩子呢?他们学得像在还债。每天被盯着成绩,被比较,被批评,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考好了,爸妈笑一笑;考砸了,家里像塌了天。久而久之,学习不再是探索世界的方式,而是一场无休止的审判。你说,谁会喜欢一个天天审判自己的地方?

更可怕的是,我们总把“厌学”当成“问题”,急着去“纠正”。报辅导班、请家教、换学校、甚至带去看心理医生……可我们有没有停下来问一句:孩子,你到底怎么了?你累不累?你快不快乐?
有一个初中男孩,成绩中等,性格内向。有天突然说不想上学了。爸妈急得团团转,带他看心理医生,医生问:“你为什么不想上学?” 他低着头说:“因为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不喜欢的人,做不喜欢的事,听不喜欢的话。在学校,老师嫌我笨;回家,爸妈嫌我懒。我就像个废物,待在哪里都不对。我只想一个人待着,至少,那时候我是自由的。”
听到这句话,他妈妈当场哭了。她终于明白,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心碎了。
厌学的孩子,往往不是不聪明,而是太敏感。他们能感知到父母的焦虑,能察觉到老师的偏见,能体会到同学的疏远。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努力了也没被看见,也没被鼓励。久而久之,干脆放弃。
你越逼,他越躲;你越骂,他越沉。这不是叛逆,这是自我保护。
那怎么办?难道就随他去?当然不是。但解决之道,不在“逼”,而在“懂”。
第一,先接住情绪,再谈学习。
孩子说“不想上学”,别急着讲道理。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一句:“妈妈/爸爸知道你很累,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你可以跟我说说。” 就这一句话,可能比你吼一百句都管用。孩子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被理解。当他感觉被接住了,才愿意打开心门。
第二,找回学习的“意义感”。
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物理公式能帮我打游戏吗?英语单词能让我交到朋友吗?当我们把学习变成纯粹的“考试工具”,孩子自然失去兴趣。不如带他去看看真实的世界:去工厂看看机器怎么运转,去市场看看买卖怎么发生,去图书馆看看别人怎么读书。让他明白,知识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活得更明白。
第三,给一点“失控的自由”。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早到晚,不是上课就是补习。可人不是机器,需要留白。允许他发会儿呆,允许他打会儿游戏,允许他“浪费时间”。有时候,正是这些“无用的时间”,才能让他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第四,重建亲子关系。
很多家庭,亲子关系已经变成了“成绩关系”。孩子一回家,爸妈问的不是“今天开心吗”,而是“作业写完了吗”。这样的关系,怎么可能让孩子愿意沟通?试着每天留出半小时,不谈学习,只聊天。聊他喜欢的游戏角色,聊他追的动漫,聊他心里的小秘密。关系好了,教育才可能发生。
第五,接受“慢一点也没关系”。
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考上重点大学,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人生是长跑,不是冲刺。允许他暂时落后,允许他走弯路,允许他用自己的节奏成长。有时候,停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
我认识一个女孩,高一休学半年,整天宅家打游戏。爸妈没骂她,也没逼她,只是每天陪她吃顿饭,偶尔聊几句。半年后,她主动说:“我想回学校了。” 后来她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但整个人变得阳光、自信。她妈妈说:“那半年,是我们家最安静也最温暖的时光。”
你看,孩子不是不需要管,而是需要“对的方式”去管。
厌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转折点。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把脑袋填满,而是把心点亮。当一个孩子开始厌学,恰恰是教育真正开始的时候。
我们总说“不能输在起跑线”,可人生哪有固定的起跑线?有人早慧,有人晚成。真正重要的,不是他什么时候学会跑步,而是他有没有勇气,一直跑下去。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孩子厌学,问题从来不在孩子,而在大人。 我们太着急了,太焦虑了,太把“成绩”当唯一标准了。可孩子不是成绩单,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他喊累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鞭子,而是肩膀。
第二,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考上好大学,而是成为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如果为了成绩,把孩子的热情、好奇、自信都磨没了,那才是最大的失败。比起分数,我更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有勇气做自己。
所以,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别急着生气。先抱抱他,然后轻声问一句:“是不是太累了?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因为,真正的教育,从“懂”开始,而不是从“逼”开始。
#孩子厌学怎么办#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