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悄至,暑气未消,许多人心中困惑:节气已入秋,为何身体仍困于燥热?殊不知,“立秋”之名虽含秋意,却非清凉降临的号角。
此时南方“秋老虎”余威犹存,昼夜温差如潮水起落,悄然搅动心神安宁。医院诊室中,因情志失和而生的焦虑烦闷、夜不能寐、精力耗竭者,数量悄然攀升。
现实却是,许多人一面抱怨“心浮气躁”,一面任由怨言倾泻、熬夜不休、冷饮冰食不断——身体早已发出的“情志警钟”,被习惯性忽略了。
此刻若能调心养性,便是为秋冬深藏积蓄心灵能量;若放任不顾,整个季节的情绪低潮或许已暗中埋下伏笔。
有人误以为养心是老者之事,年轻人硬扛即可。殊不知情志失衡从不挑拣年龄,它是日常点滴积累的苦果。立秋时分,心神最怕的并非寒热,而是“喜怒无常”。
不露、不熬、不凉、要养,四句浅白之语,却串起了秋季精神养护的智慧脉络,也悄然嵌入你我生活的每个瞬间。
先说第一个“不露”——勿将怨气、傲气、躁气尽数展露。有人觉得发泄才痛快,实则如门户洞开引邪风入体。
尤其职场压力下,郁怒积于胸中,轻则口舌生疮、胸肋闷胀,重则肝气横逆,夜不成眠。古人早有告诫:“怒伤肝,悲胜怒”,道破情绪相克之理。
第二个“不熬”,说的是莫再熬心费神,殚精竭虑。有人误以为秋高气爽可多思虑,却无视秋季贵在收敛神气。深夜当静养心神,若强用脑力或沉溺屏幕,如同灯火熬油。
上班族与学子尤需警惕——白日耗尽心力,夜晚仍以手机“解乏”,结果神气难安,白日昏沉如坠雾中。现代研究证实,深度睡眠修复力为浅睡数倍,错过子时静养,白日补眠亦难挽回根本。
第三个“不凉”,特指勿令心气寒凉、意志消沉。有人稍遇不顺便自怨自艾,放任心气低落,如同秋日饮冰,虽一时麻痹愁绪,却暗损生机。
尤其空腹郁结时,气血凝滞更甚。本该涵养心志的时节,却任情绪“冻结”,实为逆势而行。传统养生讲究“温煦情志”,秋日更需如此。
一杯温热的桂圆红枣茶,一段宁静的午后冥想,温和疏通心气,远胜冷饮强行压制。菊花枸杞茶、玫瑰茯苓饮等温和茶方,皆宜此时滋养心神。
莫忘第四个“要养”——主动涵养情志、安顿心神。此时是精神“进补”黄金期,但“补”不在多,贵在“宁心养神”。有人一提养心便想到昂贵补品,实则大道至简。
立秋后,宜常习静坐、品读诗文、聆听雅乐,或于晨昏缓步林间。这些看似平常之事,恰如百合银耳之于肺腑,润泽身心而不生燥火。
书法习字尤为推荐,凝神静虑间,杂念如尘落定。古云:“静以修身”,正是为现代高压灵魂辟出一方滋养之地。真正“养心”是为精神蓄能,而非增添负累。
此时或有人问:都说秋气主收,为何有人反觉烦乱难安?症结恰在未“顺势调神”。秋气肃降,但体质有别——肝郁者易躁,气虚者多疲。
需依自身状态调整:易怒者可练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气虚者宜习太极拳“云手”升发阳气。关键在“适度”二字,过度追求静心反成枷锁,如同强压弹簧,终有反弹之虞。
另一易被忽视的秋日信号,是“自然感应力的消退”。钢筋水泥中久居,感官渐失与四时共鸣之能。此时宜重拾“天人相应”之念,哪怕仅是在阳台触摸晨露,或静观一片落叶飘旋。
适当增加温和户外活动,感受秋风拂面、观察云卷云舒,皆可唤醒身心对节律的本能感知。不必剧烈奔跑,静立观呼吸或树下闭目,皆为珍贵滋养。
至于情志、作息、涵养,归根到底是对生命节律的敬畏。逆时而行,终将如逆水行舟,举步维艰。
中医智慧强调“秋三月,使志安宁”,是敛藏的季节,而非耗散的时节。现代生活疾如奔马,但越是匆忙,越需在节气流转中寻回生命锚点。
有人待身心俱疲方知养护,实则立秋这日,天地已递来无声提醒。可惜多数人,选择背过身去。
生活中最憾之事,非不懂养生之道,而是知行割裂。立秋非终点,恰是生命调频的新始点。
莫待寒冬心枯槁,方悔秋日未藏神。此刻起,给心灵一方缓冲之地,便是为未来数月铺就安宁之基。
犹如秋树落叶,非为凋零,而是将斑驳阳光沉淀为地底星光,静待下一季轮回。
从今日始,言语温和一分,心神放松一刻,少一句抱怨,多一刻静观,已在无声中构筑起心灵的秋日屏障。
莫轻视这些微小转念,它们恰似为灵魂披上无形羽衣。
若此文触动心弦,不妨暂存片刻,或分享给珍视之人。一次善意传递,或许正悄然开启一段安顿生命的旅程。
声明: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理念整理,旨在传递养生智慧。内容供学习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个体问题请遵专业指导。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