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游记之十二
从米脂到延安
我们乘上C195次动车,从米脂南下直到延安,继续我们的行程。在米脂火车站小广场上,朋友到站外买一点水果,我便坐在树边的座位上休息。至火车站也建成不久,绿化还在继续,栽的这种树我叫不出名来,但看起来很珍贵。以后查了一下,米脂火车站的绿化树主要包括红梅杏、山楂、玉皇、李子等经济林树种,我身边的这棵是红梅杏,是米脂县重点发展的特色果树。
这时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小孩往火车站里面走,也在树边的座位旁停下来,整理行装,那个跟着的大男孩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崔,催母亲赶快进站,而女子则是一口标准的陕北话,我是一个字也听不懂。陕北的方言确实很有意思,也很好听,但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都是改良版的,也就是陕北普通话,真正的陕北土话我们是听不懂的。
忽然记起昨天晚餐喝完酒后,我问女老板有没有米饭?女老板的回答是有的嘛,意思是有。可我感觉是一个疑问句,有的吗?我只好又问有还是没有啊?答案仍然是有的嘛,简直跟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一样。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一笑。
列车经过绥德继续南下,这是我们第二次路过绥德站了。在陕北,绥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延安、榆林齐名,被誉为陕北的三驾马车。地处黄土高原的榆林、延安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这句信天游歌词曾用来形容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很严重的情况。
而在列车上,我们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绿色,山是绿的,河川是绿的,村庄城市也都是绿的,几乎看不到成片裸露的黄土,感觉和我们鲁中山区也差不太多。山川美,万物生。如今的陕北大地山青水绿,湿地系统完整,绿色乡村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
延安古称延州,在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是华夏文明的肇始之地。距今约3—5万年前,又晚期智人“黄龙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黄陵县桥山之巅,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之地。延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延安有各类文物遗址点八千多处,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黄帝陵祭典、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延安剪纸、洛川蹩鼓都非常著名。
这时一位女学生走了过来,坐在我的邻座。聊起来后知道她是子长县人,戴着眼镜,看起来长得非常清秀,是河北科技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利用暑假的最后一段时间,回学校整理一趟,再去山东的沿海地区去旅游。因为子长没有通往河北邯郸的直达火车,她从子长县坐火车到西安,然后再转车回学校。她说子长县原来叫安定县,因纪念陕北根据地的创立者之一谢子长而改名,县政府的驻地也迁到了瓦窑堡。朋友问他瓦窑堡的堡应该怎么念?她说家乡的人说瓦窑补,但他的历史老师念成瓦窑宝,现在也有很多人念瓦窑宝了。我想起从济南到绥德时路过的吴堡,列车员也是念作吴补的。
我和朋友讨论着到延安的行程。朋友说延安是我们这次出行的主要目的地,这次千里迢迢的来了,一定要实地考察一番。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安革命遗址众多,延安宝塔、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等等,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
在延安火车站下车后,我们顶着晴空火热的太阳,行进在陕北的大地上,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沿着杜甫川向北行进,在七里铺路上步行了几千米,在宝塔区三中对面的宾馆住了下来。延安市区依延河而建,延河自西向东流过市区,在清凉山附近接纳了支流杜甫川。由于延河与杜甫川两岸山峦环绕,可建设用地仅限于河岸狭窄地带,这使得延安的城市发展只能沿河流方向延伸,形成一个大写的Y字形,横向扩展受限。我们站在山边远眺,甚至能感受到河对面山峰的逼近,市区之狭窄可见一斑。
蒋国良,2025.9.11。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