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讲述抗日战争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在挖掘史料和征集文物,初心是什么?

申利芳:我一直认为,抗战不光是国家层面的大历史,也是无数普通家庭和个人的家族史、个人史。多年来,我接触过很多老红军、老八路及其后人,他们是真正的“宝藏”。我们展示抗战史的时候,如果脱离了真实的发生过程,就很难触动今天的观众。通过收集故事,我们希望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展品,而是再现历史。

记者:对纪念馆来说,这项工作的用处是什么?

申利芳:其实包括文物征集在内,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断发掘和创新。比如,作为晋冀鲁豫边区首府,在涉县驻扎过的机关众多,光查明的旧址就有137处,这里面有大量内容。2021年我们据此策划了“晋冀鲁豫边区政权建设展”,里面用党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粮农、卫生、民政、安保等13个子展,系统展现了根据地是如何全面建设的。展览后来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

记者:接下来如何使用发掘出的史料?

申利芳:今年“全国红色旅游联盟年会”将在涉县召开,纪念馆是主会场之一,我们策划了一个沉浸式的数字展厅,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希望通过让观众直面战争的残酷,感受战争给当时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引导今天的人更加珍惜和平、向往和平。

记者:除了研究我军当年的抗战史,你们会对敌军进行深入研究吗?

申利芳:当然,这是很重要的部分。比如,我们收集来的资料显示,日本人在抗战爆发前几十年就已经在中国内陆活动了,甚至对一些村子的水系、地形、道路都做了极其详细的测绘。日军的地图是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环境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客观上解释了,为什么战争会那么残酷——敌人有备而来。

记者:这些年,观众对八路军一二九师历史的了解情况如何?

申利芳:我个人感受是了解越来越多。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热度节节升高。以前来纪念馆的很多是单位组织的,现在更多是家庭自发、学生主动,接近、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很高兴,大家对纪念馆有感情,也很认同我们做的事情。

记者:你们最希望观众从参观中获得什么感悟?

申利芳:无论搞展览还是做研究,最希望的是人们看完之后,心里一沉,能被触动,能有回响,能在心中种下“信仰永恒”的种子。

本报记者 刘少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抗日战争   涉县   记者   纪念馆   晋冀鲁豫   观众   边区   战争   史料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