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由中国IODP办公室主办的“国际大洋钻探前沿与进展”学术沙龙在北京成功举行。作为第八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本次沙龙吸引了近百名科学家、青年学者及学生参与,共同探讨国际大洋钻探的科学前沿、技术进展及中国在此领域的战略机遇。活动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吴怀春主持。
吴怀春主持学术沙龙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志飞教授以“国际大洋钻探前沿与进展”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大洋钻探的技术体系与科研范式。他重点介绍了超长岩芯钻探、全取芯与合成岩芯技术,以及船上多学科协同研究的创新模式。通过沉积学案例分析,刘志飞强调海洋沉积作为“地球档案”的独特价值,例如通过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航次验证了海底扩张理论、重建了新生代太平洋碳酸盐补偿深度演化等成果。此外,他剖析了当前大洋钻探研究的局限性,如海洋沉积信息保存的复杂性,并提出未来航次需聚焦极端环境海域、西南太平洋、发展中国家专属经济区等海区,并同步开展已有岩芯数据研究。
刘志飞教授介绍国际大洋钻探的科学前沿与当前进展
针对2024年后国际大洋钻探格局的调整,刘志飞指出,新一轮国际合作将为中国提供重要契机。中国在南海大洋钻探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已获国际认可,我国已形成科研、人才、装备、管理等综合优势,未来需把握机遇,提升科学技术与管理能力,在全球深海科学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活动特别邀请多位参与过国际航次的中国科学家分享经历。南京大学高抒教授回忆了船上“纪律严明但高效协作”的工作氛围,称其为“科学家的理想实验室”;南京大学李祥辉教授表示,与领域内顶尖团队共事航次经历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提升了国际合作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年学者陈贺贺坦言航次工作强度促使科学家快速成长,期待更多中国科学家能参与新阶段国际计划。此外,多位专家围绕岩芯库建设、航次组织管理、样品共享机制等议题建言献策,呼吁加强国内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国大洋钻探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科学家分享相关经历
此次沙龙不仅探讨了国际前沿进展,更凝聚了国内科学界的共识。随着新一轮大洋钻探国际合作的启动,中国将依托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同发展,在深海科学领域迈向更高水平,为全球海洋探索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大洋钻探
更新时间:2025-05-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