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南缘,介于宜宾与泸州两市之间,管辖面积948.48平方千米。东邻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 ,南接兴文县,西连宜宾市南溪区、长宁县,北靠自贡市富顺县。东西最大横距23.4千米,南北纵距59千米。距宜宾市城区70千米,距泸州市56千米,距自贡界31千米。享有“橙竹之乡”“万里长江第一县”之美誉。县城所在地江安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江安县第一条公路是1958年12月建设的水清-江安-红桥公路,这条公路的建成标志着江安县交通发展的开端。
明末清初时水清是腰花店子(竭脚的地方),当时只有十二三户人家,全是草房,也是个交通枢纽(盐道)。此地点是北高南低,一遇下雨,整过店子全被积水冲刷,当时叫水冲过,人们所以觉得不吉利,后改为水清铺。
2019年8月,撤销水清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四面山镇管辖。
1958年江安县修建了两个特殊的码头:江安长江车渡码头和苗儿沱车渡码头。两个码头皆为条石砌坝,混泥土水泥路面,是连接省道307与308公路江安境内的重要交通设施。
江安长江车渡码头位于江安镇四社区,长江右岸,长100米,宽11米,伸入江边河中。
苗儿沱车渡码头位于桐梓镇长江村,长江左岸,长100米、宽20米,呈“一”字形。1958年,码头以木质机动船渡运汽车。1969年改木质船为钢铁质车船。1984年为两艘480马力的拖船、两艘载车驳船、一艘趸船。高峰期一天运送车辆可达500辆左右。2007年5月,江安长江大桥建成,该码头改作战备码头。
水清-江安-红桥公路过渡过了长江,为绕过地势较高的南部群山,折向东二龙口方向。这条路往东经过大渡镇,纳溪,到蓝田,过渡就到了泸州。
在二龙口镇后,水清-江安-红桥公路开始向南,经过夕佳山,底蓬镇,穿过山间谷地,一路抵达云贵高原边缘的红桥镇、
夕佳山民居是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古老民居。这座民居最初由锡姓人家建造,因此得名“蜴家山”。后来,锡家搬迁,民居被卖给了黄篆庵,经过黄氏后代的不断整修和扩建,最终在清末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庄园式住宅。由于这片区域风景如画,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奇”(奇书、骏马、佳山)中的“佳山”而得名“夕佳山”。
夕佳山民居占地面积10056平方米,坐南朝北,背靠安远山脉,面对层层浅丘。整个民居建筑坐落在四个台基之上,采用四合院式布局,纵深三进,设有11个天井。以正门、前厅、堂屋为中轴线,两侧展开东花园、西花园、后花园。除了坚固的石砌围墙和四角的碉楼外,其余民舍均采用悬山穿斗木质结构,青瓦盖顶,共有123间房舍。
夕佳山民居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中国古民居活化石”和“神州民间建筑精粹”。这里的建筑融合了民间建筑史、民间艺术史、民间风俗史和川南社会史,是一处难得的艺术精华。前厅、天井、堂屋、客厅、厢房、戏台、碉楼以及象征家族地位的双斗桅杆,青瓦褐木,一应俱全。古色古香的桌、椅、床、柜、窗等细节无不显现出庄园主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夕佳山民居的建筑工艺之精湛、表现古代民俗风情之完善,堪称川南的“民间建筑化石”和建筑文化史上的“活字典”。这里的木雕艺术更是中国民间木雕艺术的珍品,是研究明代建筑与人居环境的重要史料。
江安县红桥镇位于宜宾江安、兴文、长宁三县交界,地处珙县悬棺、蜀南竹海、兴文石林“三绝”之中心位置,自古有“川南咽喉重镇”之美称。
猪儿粑在川南一带俗称“叶儿粑”,也有称“猪儿粑”,“鸭儿粑”等多种称谓,红桥猪儿粑是川南闻名的风味小吃,以其粑叶清香,肉馅鲜嫩,色泽光亮进而得名。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