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陈美庄发现日本侵华新证据
一块完整石匾字迹清晰 目前已被妥善保管
正值各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宁阳县东庄镇陈美庄,一块从村民家中发现的日军炮楼石匾,成为日军侵华的又一证据。
8月14日,在宁阳县东庄镇陈美庄村委会,记者见到了这块长90厘米、宽35厘米、厚7厘米的石刻,上面清晰印着“宁阳县东庄镇陈美庄兴亚楼,皇军队长筱利道,县警队长李广谦、第9区自卫团团长马德恩监修”字样,石刻保存完整,字迹清晰,落款是民国三十年。
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正值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陈美庄坐落于宁阳县凤仙山北麓,位于南驿火车站东南部,距离津浦铁路20公里,据老庄子地下交通站不到3里路。凤仙山主峰海拔608米,是宁阳县境海拔最高的区域,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日军的注意。
1939年秋末,日军在“自治会”交通站陈美庄村设据点,严重威胁党中央陕北到鲁中抗日根据地宁阳九区段交通线。陈美庄77岁村民赵连平颤抖地回忆老父亲的讲述,“日本人入村后,圈地修建了一处七八十米宽的大院,随后在大院东北角建起炮楼,炮楼一共两层,底层是石块,上面是土坯,建楼时鬼子要求十里八村家家户户都来送土坯和木板,陈美庄离得日军近,被糟蹋得最苦,很多人家的门板、树、木块都被日军搜刮了。”
日军铁蹄践踏下,民不聊生。有的日本兵喝了酒就全裸着身子,在村里乱逛,吓得村民不敢出门;村民闫廷合被吊挂在树上,被日军放狗一口口咬死;村民王文殿被日军毒打后,又惨遭活埋……“跟日本鬼子有血仇,要把他们赶出去!”乡亲们的不幸罹难让更多村民明白,面对侵略,不能退缩忍让,要敢于斗争,反抗到底。
86岁村民孔祥兰的父母都是老党员,他对这些历史依旧记忆犹新,正是母亲张英趁着去给日本兵套被子的机会,摸清了日军大院里的地形和站岗情况,当晚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的战士们在村民协助下围攻了日军据点。
“当时日本鬼子十几个,汉奸三四十人,我们的部队第一次打过去,汉奸们立即投降,但鬼子都通过地道逃了出去。”赵连平讲述,日本人很精明,他们的地道只有日本人掌握,压根儿不让汉奸知晓,日本兵跑了,村民们高兴得一把火烧了日军大院。
只是离开的日军很快卷土重来,听到鬼子又进村的消息,村民四处躲藏。村民孔凡新在柴火垛没藏好,被气急败坏的日本兵发现,日本兵举起刺刀就扎到了他的屁股上。日军再次侵略,行径更加恶劣。直至一一五师挺进纵队一部在曲(阜)泗(水)宁(阳)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合力进攻,才彻底拔除了陈美庄日伪军据点,也消除了交通线上的一大隐患。
日军被赶跑了,村民扬眉吐气,炮楼也被拆除,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石块成了村里基建的材料。如今这块被发现的日军炮楼石匾被用作了村里老学校的窗台,多年后老学校废弃,村民王振把这里买下成了宅基地。他在拆除老房时意外发现了这块石匾,放在家里保存多年后,王振把这块石匾交到了村委。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残暴的日本军国主义以其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令人发指的屠杀,犯下滔天罪行。一个个有名有姓的血的记忆,如今在陈美庄依旧代代流传。“牢记苦难,才能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斗。”陈美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宫玉伟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陈美庄人心里从未远去,也将被后人永远铭记。反抗与屠杀同在,光荣与屈辱并存,浴血抗战是史诗、是精神、是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
如今,美丽的凤仙山已经成了旅游景区,曾被侵略的陈美庄坐落于景区脚下,平畴沃野,乡村秀美,游客纷至沓来。昔日日军大院门前的路被修整成了宽阔的“东风大街”,村民曾协助抗日的羊肠小道拓宽成了笔直的“幸福路”。老人们忆往昔岁月,赞叹着今日的幸福生活,激动得热泪盈眶。
记者:徐文莉
编辑:陈茂荣
审核:晁彤彤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