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朱可夫身骑白马再次出现在了红场的阅兵式上,而这一次他所代表的,是胜利,他是苏联的功臣,也是全人类的功臣。
在德国,他可以和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这些人站在一起,艾森豪威尔后来成为了首位打破民主党“总统垄断”的共和党总统,蒙哥马利则终其一生都是英国的功臣。

但是朱可夫,他在三个月后便遭到了清算,这位打赢了卫国战争的元帅,他没有输给日本人,没有输给德国人,却输给了自己人...
那么朱可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相信这幅画面,了解二战军史的人都不陌生,朱可夫元帅一身戎装,目光坚毅,目视远方,胸前则挂满了勋章。
其中有6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3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功勋章。

虽然相比勃列日涅夫,朱可夫胸前的勋章其实不算多,但是前者的勋章多是自封或者外国人给面子送的,但是朱可夫的勋章却都是实打实的战功!
由此可见,朱可夫元帅对于苏联而言,究竟有着何等的意义,说他和斯大林一起拯救了苏联,并不为过。

朱可夫能够成功并不意外,他的成长经历和他的性格,都让他比一般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朱可夫1896年12月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们家曾经是农奴,后来被沙皇赋予所谓的“自由身”,朱可夫的父亲是皮匠,母亲则是农妇。

极端贫穷的环境使得朱可夫六七岁时就必须下地干活,12岁时家里就养不起他了,朱可夫不得不独自一人来到莫斯科谋生。
他在一家毛皮店当学徒,每天凌晨6点起床,干各种杂活到晚上11点才能睡觉,挨打挨骂都是家常便饭,师傅会打他,老板娘会打他,女工头会打他,老板也会打他。

朱可夫将其形容为:“当老板不高兴的时候,你最好不要被他看见,不然你可能会毫无道理的被揍一顿,打得你整整一天耳朵嗡嗡叫。”
但是朱可夫和别的底层俄罗斯人不一样,他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性格,有一次被工头毒打时,朱可夫抄起一个木棒照着对方的脑袋就敲了下去。

随访当场就昏过去了,朱可夫吓得逃离了毛皮店,他以为自己打死了人,但是很快一切仍然风平浪静,朱可夫这才意识到,反抗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离开毛皮店后,朱可夫去读了教会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怀揣着朴素的爱国热情加入了沙皇的军队,自此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在旧军队中,朱可夫深切的体会到了旧制度的无能,所以后来自愿加入了红军,之后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朱可夫为苏联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将德军的兵锋遏制在了莫斯科城郊,在莫斯科,在斯大林格勒,在库尔斯克,在明斯克,在柏林,他一次次的带领苏军赢得胜利。

哪里最危险,朱可夫就在哪里,他就是苏联的“救火队员”。
那么问题来了,朱可夫这么一位有着大功的将领,为何最终会落得一个凄凉的晚景呢?

总的来说,朱可夫这个人其实并不太会做人,而且对待基层的士兵,并不友善。
他的战术就是将自己和部队化身为一把铁锤,狠狠的凿向德军,正面硬刚,人命硬堆,西方认为他的指挥能力一般,只能靠人数优势。

但是他赢了,他赢得了自己一生中的所有大规模战役,所以他就是战神。
可是士兵们却害怕他,布琼尼也直言:“他对待下属态度粗暴,要求苛刻。”
罗科索夫斯基则将其评价为:“性格神经质,缺乏冷静和沉着。”

这也是朱可夫在苏联军队内风评不佳的主要原因,但是却并非他落得凄凉晚景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主要还是因为朱可夫太过耿直了,或者说完全不掩饰自己的“功高震主”。
1941年,朱可夫对斯大林直言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气得对朱可夫破口大骂,但是朱可夫却直接表示,如果你觉得我这个总参谋长不称职,那就把我撤职好了!

斯大林都惊了,但是最后也没有说什么,只是让朱可夫先出去冷静冷静,半个小时后,斯大林接受了朱可夫的计划。
但是,朱可夫这个人也在斯大林这里彻底挂上了号,卫国战争结束后不久,朱可夫就遭到了斯大林的针对,他本人也被贬职到了敖德萨军区。

斯大林差一点就要逮捕朱可夫,还是华西列夫斯基作保,此事才算是作罢,但是朱可夫又被送到了更加遥远的乌拉尔军区,他身边的很多将领也被逮捕。
朱可夫清楚斯大林这是在等着他服软,他是他偏偏就是不服,他宁可在乌拉尔荒度余生!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斯大林竟然在1953年就去世了,而朱可夫也被赫鲁晓夫重新启用,当时的朱可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是军队的灵魂人物了。
在苏联,如果你想要掌握国家,首先就必须得到军队的帮助,斯大林当年能够自己掌握军队,可是赫鲁晓夫却是凭借着朱可夫的帮助才得以稳住自己的地位。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可夫和赫鲁晓夫的地位是相当的,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现象,因为这意味着军队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利益集团。
朱可夫第一次帮助赫鲁晓夫是借用军队的力量帮助其拿下克格勃头子贝利亚,第二次则是借用军队的力量帮助赫鲁晓夫拿下了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苏联高层。

朱可夫的一系列帮助,却引起了赫鲁晓夫的警惕,今天朱可夫可以用军队的力量对付贝利亚,明天可以对付马林科夫,那么后天是不是可以来对付我呢?
于是,在马林科夫被解除职务后仅四个月,赫鲁晓夫就趁着朱可夫出访阿尔巴尼亚,暂时离开军队的机会,搞掉了朱可夫。

朱可夫的结局,可谓是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狡兔死,走狗烹”。
朱可夫的倒台也使得另一个人有了在军队上位的机会,他就是在六月事件中,少数敢于在早期就反对马林科夫的中央委员,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恐怕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推翻自己的,正是这位性格绵软的勃列日涅夫同志...
参考资料:
《“常胜元帅”朱可夫成长经历述论》 仲华
《朱可夫元帅的凄凉晚年》 青年参考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