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什么深意?古人智慧不可轻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彬彬

编辑| 黎莉

前言:

一桌饭菜,看似只是吃喝,实则藏着祖辈传下来的深意。

你或许听说过“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的讲究,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并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几千年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无论是祭祀、婚丧,还是家宴、待客,这些看似古怪的规矩背后,都有其严谨的逻辑和深远的寓意。

有的关乎风水运势,有的关系尊卑礼数,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禁忌,惹祸上门。

古人讲究"吉祥如意"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讲究个"吉利",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触了霉头。

尤其是在饮食起居这些日常小事上,更要谨小慎微。

为什么呢?这要从中国人的数字观说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双数向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比如说"好事成双""二龙腾飞",都寓意着美好祥瑞。

反之,单数则常常与不吉利联系在一起。

于是乎,古人办事少不了要凑个"双数",就连菜肴、餐具的摆放,也要避免单数,生怕没个好兆头。

这种对双数的偏爱,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人眼中,天地万物都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和谐,才能万事兴旺。

而单数,又代表着阴阳失衡,自然就与霉运联系在了一起。

这样的观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结婚讲究"双喜临门",生日要过"整寿",就连送礼,也要凑成双数,单只的礼物可不吉利。

古人对数字的讲究,实在无处不在。

"菜不摆三"的讲究

你去参加宴席,若是满桌子就摆了三盘菜,心里头多半不高兴。

这叫"菜不摆三"。

背后有几重考量:

首先,"三道菜"未免也太寒酸了些。

别人请客吃饭,总不能太小气,手笔太小,宾客肯定不开心。

再者,三个菜看着总归不讨巧,"三"是个单数,代表着离散,不吉利。

古人心思可细腻着呢,生怕冒犯了客人不说,也担心坏了彩头。

更有甚者,在一些祭祀场合,三种食物——猪、牛、羊,常常被一同陈设在神案上,用来敬奉神灵。

若是把这个习俗搬到日常餐桌,可就冒犯神明了。

所以呀,日常宴请哪敢摆三道菜,这个忌讳古人可不敢触碰。

除此之外,"菜不摆三"还有一层考量,那就是担心客人吃不饱。

你想,满桌子就三盘菜,再多的客人也吃不了几口。

主人家若是这么待客,岂不是太不上心了?难怪古人说"吃别人一口,还别人一斗",请客吃饭,可得使出十二分的诚意才行。

"筷不成五"的禁忌

除了菜肴数量,就连筷子的摆放,古人也有一番考究。

俗话说"筷不成五",道理何在?

五根筷子,分给几个人,总归有个人要落单。

一双筷子夹菜吃饭,一根筷子可什么都干不成。

分到一根筷子的那位,颜面何存?这不是明晃晃地诅咒人"孤家寡人"吗?客人要是给你摆这一出,这顿饭吃得可就憋屈了。

更何况,这五根筷子,指不定还长短不一呢。

你可曾听过"三长两短"这个词?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在古人的观念里,"三长两短"象征着死亡,晦气得很。

主人若是不留神,拿了几双不一样长短的筷子,宴席还没开始,恐怕就得罪人了。

这样的忌讳放到今天,或许显得有些迷信。

但在古人眼里,这可都是切切实实的大事。

曾有个叫范孟瑞的汉人,因为官府给了他一双长短不一的筷子,气得当场起义造反,闹得官府鸡飞狗跳,足见古人对这些"筷子禁忌"有多在意了。

范孟瑞的故事,看似有些极端,但背后折射出的,是古人对"公平"的渴求。

在当时,百姓们常常饱受官府的欺压,连一双像样的筷子都得不到,心中的不满可想而知。

一双长短不一的筷子,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范孟瑞的义举,正是民怨爆发的写照。

"席不成六"的尴尬

说完了菜肴和筷子,再来说说座次的讲究。

"席不成六",这句俗语你可听过?

古时的宴席,多半是设在方形的八仙桌旁。

按理说,这种桌子最多可以坐八个人,坐满了也算吉利,图个"发"嘛。

但要是恰好来了六位客人,可就有点儿尴尬了。

你想啊,方形的桌子,六个人围坐在旁,怎么坐都不太合适。

总有一面坐两个人,另一面就孤零零一个。

古人最忌讳"正冲桌角",可不就正好冲上了?更不凑巧的是,这一桌人连同桌子,远远望去,活像一只大乌龟,多晦气!

主人的面子可就挂不住了。

客人也讪讪的,落得个"龟孙子"的难堪。

为了避免这等尴尬,聪明的主人家早就想好了法子,干脆就请五个人,或者七个人,就是绕开中间这个不讨喜的"六"。

"龟"虽说是长寿的象征,但它在中国文化中却常常与"愚笨"联系在一起。

"王八龟孙子",这样的骂人话可不就是从这来的?古人对"龟"的忌讳,恐怕也与此有关。

谁愿意在宴席上沦为笑柄,被人暗地里嘲笑一番呢?

礼仪之邦,以和为贵

从"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到"席不成六",这一系列的餐桌禁忌,无不体现出古人对"和谐"的追求。

和谐,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以和为贵",是古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在宴席之上,主人宾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正是"和谐"的理想状态。

反之,若是闹出什么不愉快,就算菜肴再丰盛,筷子再精致,也难掩尴尬的气氛。

在古人看来,"和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欢腾,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一顿饭吃得开心,一场聚会办得舒坦,这才是宴请的真谛。

而这些看似繁琐的餐桌礼仪,不正是为了营造这种"心灵的和谐"吗?

时至今日,这种对"和谐"的追求,依然值得我们珍视。

虽然生活节奏加快,社交方式多样,但那份体贴入微的关怀,那份与人为善的真诚,却从未过时。

或许,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在日常交往中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谅解,让生活更加和美。

智慧千古传,礼仪代代传

如今,这些古人的"餐桌禁忌",听起来或许有些迷信,不好理解。

但稍加探究,你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古人留下的生活智慧。

讲究个吉利,图个好彩头,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虽说科学依据不足,但做人处事,讨个好意头总没坏处。

再者说,这些饮食上的"禁忌",归根到底,不还是为了让宾主尽欢,避免尴尬吗?

古人虽没有现代科技,却有一番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这些智慧,流淌在中华文明的血脉里,一代代传承至今。

或许,我们今天过日子,也该学着古人那样,为人处世,落落大方,却也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刻心存敬意,给人留上三分余地,日子才过得舒坦呢。

这些祖先留下的"饮食哲学",不仅仅是一套繁文缛节,更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

细细想来,何尝不是一种"修身齐家"的生活艺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智慧,教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一颗淡定从容的心。

结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张餐桌上的学问,既有待客之道,也饱含着古人的生活哲学。

这些祖辈留下的智慧,于今人而言,或许显得迂腐,但细细体味,仍大有学问。

愿我们不忘古训,以礼待人,以和处世,让生活更加美好。

信息来源:根据个人常识、生活阅历和相关背景知识总结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美食   深意   古人   智慧   筷子   讲究   双数   禁忌   宴席   和谐   单数   餐桌   客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