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巅,一度被誉为“爆款制造机”的中国AI Agent初创公司Manus,正上演一出冰与火之歌。一方面,它刚刚获得硅谷顶级风投Benchmark的巨额注资,估值飙升至5亿美元;另一方面,它却正对国内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裁员,将总部迁往新加坡,同时其核心产品的用户访问量在经历爆发后已连续数月下滑。
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操作,不仅折射出地缘政治压力下中国AI企业艰难的全球化路径,也可能预示着,整个通用AI Agent赛道在经历了初期的狂热后,正迎来一个亟需回归产品价值和商业本质的“冷却时刻”。
Manus的战略重心转移,最直接的催化剂是资本,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顶级资本。在近期完成由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后,这家由腾讯和真格基金早期孵化的明星公司,迅速被置于地缘政治的聚光灯下。据报道,投资方Benchmark随即收到了美国财政部的问询,核心是审查该笔投资是否触及了拜登政府于去年签署并于今年初生效的《对外投资安全计划》。该计划旨在限制美国资本流向可能“加速或增强敏感技术发展”的“关注国家”关键领域,人工智能赫然在列。
面对日益收紧的监管和中美之间可能加剧的技术壁垒,投资人普遍建议Manus将业务重心彻底转向海外市场,以规避潜在风险。这一建议迅速转化为公司的实际行动。
今年6月,Manus合伙人张涛在新加坡的“Super AI”大会上首次公开确认,公司全球总部已迁至新加坡。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剧烈的内部重组:公司在中国区的约120名员工中,仅保留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转岗至新加坡,其余员工则面临被“优化”的命运,尽管公司提供了N+3或2N的优厚补偿方案。与此同时,Manus在新加坡开启了大规模招聘,以高达百万人民币的年薪招揽本地AI人才,并计划在东京设立办事处,意图深耕东亚及中东市场。创始人张涛也坦言,正在考虑将中国业务与国际业务进行彻底拆分。
从本质上看,Manus的这次“出海”,更像是一次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由资本“指挥棒”驱动的战略大撤退。
如果说战略收缩是“冰”,那么Manus近期的商业数据则是炙热的“火”。据非凡产研的数据,仅在2025年5月,Manus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就已达到936万美元。市场中甚至流传着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其ARR已逼近1亿美元大关,并有望冲击20亿美元的更高估值。其竞争对手Genspark的创始人景锟更是在社交平台透露,其产品上线仅45天,ARR便突破了3600万美元,展现了赛道惊人的吸金能力。
然而,在这份亮眼的收入成绩单背后,是用户流量的“冷静”回落。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Similarweb的统计,Manus的月访问量在今年3月达到2376万的峰值后,便开始逐月下滑,6月虽略有反弹,也仅为1730万。Genspark的流量趋势同样如此,在4月达到888万的顶峰后,连续两月呈缓慢下行。
这种“收入高增长,流量反向行”的鲜明反差,揭示了当前AI工具类产品普遍面临的困境——“冷启动红利衰退”。用户在产品发布初期的涌入,大多源于对新奇技术的好奇心和病毒式的社交传播。一旦新鲜感褪去,如果产品未能提供持续、稳定、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用户的流失便在所难免。
对于Manus和Genspark而言,短期内惊人的ARR,可能更多地反映了早期尝鲜用户和企业客户的试验性付费,但大众市场的用户粘性显然已开始面临严峻考验。
通用AI Agent的强大能力毋庸置疑,它能在数分钟内完成过去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但问题在于,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和企业而言,这种“强大”是否构成了“必需”?
当下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将AI Agent从一个令人惊叹的“爆款玩具”,转变为一个深度嵌入工作流和生活场景的“刚需工具”。这需要产品不仅要有强大的通用能力,更要有针对特定场景的深度优化、稳定的性能表现,以及清晰的、可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商业闭环。
Manus在资本的推动下选择了全球化和战略收缩,这或许能为它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赢得喘息之机。但其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并未改变。无论是留在国内还是远赴海外,最终决定其成败的,仍将是能否在流量的潮水退去后,凭借真正的产品力,留住那些愿意为其核心价值长期付费的用户。Manus的这场迁徙与阵痛,或许只是整个AI Agent赛道从狂热走向理性的一个缩影。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