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超10?别慌!先做这3件事,帮你快速稳下来。

“又超了!"王姐看着血糖仪上的11.2,叹了口气。中午就吃了一小碗米饭配青菜,怎么餐后2小时血糖还是没压住?

很多糖友都有这困扰:空腹血糖还行,一到餐后就"超标",尤其是超过10的时候,心里总打鼓。其实,餐后血糖偶尔超10别太慌,先做好这3件事,往往能很快降下来,还不用猛加药。

先搞懂:餐后血糖多少算"合格"?

不是所有糖友都得盯着"7.8"这个数。餐后血糖的控制标准,得看身体状况:

• 身体好、没并发症的糖友,最好控制在7.8以内;

• 年纪大、有并发症的,放宽到10以内也可以;

• 要是经常低血糖,或者病情较重,偶尔到13.9也能接受,但别总超,否则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

对大部分糖友来说,餐后血糖经常超10,就得及时调整了——这说明身体处理糖分的能力有点"吃力",再不干预,可能越来越难控。

为啥餐后血糖容易高?可能是"老祖宗的本能"在捣乱

你可能会怪自己"管不住嘴",其实真不怪你。人类对碳水(糖的主要来源)的渴望,刻在DNA里已经30万年了。

想想看,咱们的祖先靠采集野果、挖块茎生存,能遇到高糖食物多不容易?为了活下去,身体进化出"看见甜食就想吃"的本能,还会把多余的糖存起来(变成脂肪),怕下次饿肚子。

现在不一样了,超市里的面包、蛋糕、米饭随处可见,可身体的本能还没改——看见碳水就想多吃,吃了就想存起来。结果就是:吃进去的糖超过身体能处理的量,餐后血糖自然飙高。

所以,控餐后血糖不是"对抗自己",而是用科学方法"哄着"身体适应现在的饮食,别让老本能"帮倒忙"。

餐后血糖超10?先做这3件事,简单又有效

第一件事:饿了先忍10分钟,别让"假饥饿"骗了你

有时候刚吃完饭没多久,就觉得肚子空、想吃东西,这可能不是真饿,而是血糖"过山车"引起的"假信号"。

比如吃了一大碗白米饭,餐后1小时血糖飙升到13,身体怕了,赶紧分泌胰岛素"降糖",结果降得太猛,1.5小时后血糖跌到5,大脑就会误以为"饿了",催你再吃点。其实这时候身体里的糖还没用完,再吃只会让血糖更乱。

怎么办?感觉到饿时,先别急着吃,喝口水、站一站,忍10分钟。往往10分钟后,血糖稳定了,饥饿感就没了。要是还饿,再吃点低卡的(比如半根黄瓜、1小把原味坚果),别碰面包、饼干这些升糖快的。

第二件事:换个吃饭顺序,让血糖升得慢一点

同样的食物,吃法不一样,餐后血糖能差3-4个点。试试"汤→菜→肉→主食"的顺序,亲测有效:

• 先喝小半碗汤(别喝油腻的肉汤,蔬菜汤最好),让胃有"准备";

• 再吃一大盘绿叶菜(菠菜、芹菜、油麦菜都行),纤维先"占住"肚子,还能延缓糖分吸收;

• 然后吃蛋白质(鸡蛋、豆腐、瘦肉),让饱腹感更持久;

• 最后吃主食,而且换成杂粮(糙米饭、玉米、燕麦),量别超过1拳头。

张叔原来总先吃米饭,餐后血糖常超11,换了这个顺序,再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1周后餐后血糖就降到9左右了。他说:"不是少吃了,是吃法变了,肚子没饿着,血糖还稳了。"

第三件事:餐后1小时动一动,帮身体"消化"多余的糖

吃完坐着不动,身体处理糖的速度会变慢;稍微动一动,肌肉能帮着"消耗"多余的糖,餐后血糖自然降得快。

不用做剧烈运动,餐后1小时(别刚吃完就动,会影响消化)做点轻松的:

• 在家洗碗、擦桌子,活动10分钟;

• 去小区散步,慢慢走15分钟;

• 看电视时站着踮脚尖,重复20次。

研究发现,餐后1小时散步15分钟,能让餐后2小时血糖降20%左右。李阿姨每天吃完午饭都去楼下走10分钟,原来餐后血糖总在10-11,现在基本能控制在8-9。

最后想说:控餐后血糖别求"一下子正常",慢慢调更靠谱

如果偶尔一次餐后血糖超10,别焦虑,按上面的方法调整;要是连续3天超10,再找医生看看要不要调药。

记住,身体适应新习惯需要时间。比如从白米饭换成杂粮饭,刚开始可能觉得不好吃,坚持2周就习惯了;从坐着不动到餐后散步,刚开始觉得累,1个月后就成自然了。

就像王姐,试了"换吃饭顺序+餐后散步",3周后餐后血糖就从11.2降到了8.5,她说:"原来不用少吃,只是换种吃法,血糖就稳了,太值了!"

所以,餐后血糖超10不可怕,先试试这3件事,给身体一点时间,它会慢慢适应的。下次测血糖,说不定就给你个惊喜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养生   血糖   快速   身体   小时   杂粮   吃法   本能   顺序   米饭   糖分   多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