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一到,气温骤降,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其实不少研究都表明,老年人在冬季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在我国,每年的冬季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病人数比夏季高出约30%到40%,而老年人群体又是高危人群,所以入冬后尤其要引起重视。
总的来说,冬天并不是普通的冷,而是对老年人身体的多重挑战,同时也是“夺命坎”,必须提前防范。

首先,保暖是基础,但不仅仅是穿得多就行。很多老人觉得室内温度没问题,随便穿几件衣服就可以,其实殊不知,体温一旦下降,就会直接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数据显示,室温低于18摄氏度时,老年人的血压可能会上升5到10毫米汞柱,而这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个明显的风险。

除此之外,手脚容易冰冷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梗或中风的概率。因此,入冬后老人要坚持“多层次保暖”,不仅仅是穿厚衣服,室内温度也要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特别是在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前更要注意。
毋庸置疑,帽子和围巾也是必备,尤其是头部和颈部的保暖,研究显示,这些部位的散热如果控制不好,会让体温下降得更快。

其次,饮食调整绝对不能忽视。冬天很多老年人会觉得胃口不如夏天,但这时候恰恰更需要保证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
事实上,根据《中国老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超过60%的老年人在冬季蛋白质摄入不足,而蛋白质不足直接影响肌肉力量和免疫力,容易生病甚至摔倒。
同时,过咸、过油的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而过量的糖分也会让血管内皮受损。在笔者看来,冬天老人饮食可以多选择鱼类、鸡蛋、豆制品和全谷物,同时适量摄入蔬菜和水果,确保维生素C、维生素D和微量元素摄入充足,这对于增强抵抗力和维持心血管健康都很关键。

再者,运动并不是夏天的专利。虽然天气冷,但老人不能完全不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数据显示,坚持中低强度运动的老人,冬季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不运动的老人低约20%。
当然,运动方式要选择安全的,比如室内快走、伸展操、太极或者轻量器械训练,这些不仅能保持肌肉力量,还能改善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
特别是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心脏病时,运动更要在家人或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脑血管意外。总的来说,坚持规律运动是冬天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

同时,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忌口”问题。首先,冬天容易吃火锅、烧烤、油炸食物,但过量的高脂高盐食物会增加血压和血脂,容易诱发心梗或者中风。
研究表明,每天摄入超过6克盐的老人,冬季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所以尽量少吃这些食物,尤其是已经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肾功能不全的老人,更要严格控制。
其次,寒冷天气容易导致老年人口渴感下降,但水分不足会让血液黏稠,增加血栓风险。很多老人以为冬天不出汗就不用喝水,其实这很危险。建议老人每天保证1500毫升左右的水分摄入,可以分次少量饮水,保持血液稀释状态。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室内空气和呼吸道防护。冬季干燥和封闭的环境容易导致呼吸系统感染,尤其是流感和肺炎对老年人威胁极大。数据显示,老年肺炎的住院率在冬季比夏季高出约2倍。
因此,室内通风非常重要,同时在外出时尽量戴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密闭场所。近期流感和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接种疫苗也是必要的预防手段。

精神状态也不容忽视。冬天日照时间短,容易让老人出现情绪低落甚至轻度抑郁,而情绪不好会影响心血管健康和免疫力。换句话说,保持社交活动、适当晒太阳、听音乐、看书都是改善心态的方法。
尤其是独居老人,更需要家人或社区多关注和陪伴。研究发现,孤独感强的老人在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不孤独者高出20%到25%。
总而言之,老人在冬天要牢记“3防、2忌”:防寒保暖、防营养不足、防运动不足;忌高盐高脂饮食、忌水分摄入不足。每一条都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和研究基础上的,绝不是空穴来风。

尤其是老人自己可能觉得身体还行,但风险往往潜伏,突然就会出现心梗、脑梗或者呼吸系统问题。换句话说,这不是吓唬人,而是科学事实。
同时,也要强调一点,冬天老人健康管理不能仅靠家人提醒,而要有主动性。定期测血压、监测血糖和血脂、关注体重和精神状态,都是早期发现问题的重要方法。
因为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冬季疾病的严重性。近来一些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冬季老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中,超过60%可以通过早期管理得到缓解或预防。

总的来说,冬天是老人的“夺命坎”,但这并不是绝对无法应对。做好防寒、保证营养、坚持适度运动,同时忌高盐高脂饮食和水分不足,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与此同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定期健康监测,也是关键环节。冬季风险高,但措施得当,老人完全可以平安过冬。
换句话说,这不是吓人,而是让家人和老人更有意识去管理健康。毕竟,关注细节、坚持执行,就是最直接有效的保护。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闵淑慧.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4-02-1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