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去世亨年95岁,“但悲不见九州同”,藏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他的离去,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引发了各界的沉痛悼念。回顾许倬云先生的一生,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成就影响深远。而在他生前,当被问及最重要的遗憾时,他沉思8秒后,沉重又坚定地说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短短七个字,背后蕴含着无尽的深意与浓厚的家国情怀。

许倬云先生

“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诗原本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示儿》 。全诗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领土被金人侵占。在临终之际,陆游心中最大的悲痛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他将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殷切期望,寄托于后代子孙,嘱咐他们在祭祀时一定要将这一喜讯告知自己,其拳拳爱国之心,穿越千年,仍让人感动不已。


许倬云先生引用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遗憾,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他出生于1930年,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等艰难岁月。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危亡是每个人心中最为关切的事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抗战中牺牲的军民让他刻骨铭心,“七八百万的兵员在阵地上死掉,三四千万的人被轰炸,不能忘,忘不掉” 。这些经历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里,让“中国”二字刻在了他的心中,也让他对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有着更为深切的渴望。


对于许倬云先生来说,“九州同”不仅仅意味着领土的完整,更是文化与精神上的统一。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在他的认知里,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的共同体。他曾说:“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任何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那个中国里有经书、诗词、戏曲、建筑,有人性,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如《万古江河》《说中国》等,也始终在探讨中国文化的根源、发展与传承,强调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他希望看到的“九州同”,是一个文化繁荣、民族和谐、国家统一的中国,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能够共享文化的滋养,传承民族的精神。


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来看,许倬云先生的遗憾也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但国家统一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许倬云先生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话语代表了众多中华儿女对国家统一的心声,也提醒着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命运,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6

标签:历史   情怀   中国   国家   文化   民族   中原   爱国   中华儿女   遗憾   南宋   心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